電影素材:教師自我發現與重構的媒介
——《影像中的教育學》書評
南京市棲霞區教師發展中心 戴志梅
電影的教育功能一直被重視,經過一批專家與學者數十年的不懈探索,電影教育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17年下半年,作為和電影教育研究相關的一項最新成果,成都大學陳大偉教授撰寫的《影像中的教育學》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隆重出版,將電影教育研究又往前推進了一步。
該書全部內容均借助電影素材討論教育與人生,聚焦當下教師密切關注的教師認同、教師幸福、教育觀念、兒童理解、課程研發等領域。全書共收錄電影30余部,它們是從中外眾多的經典影片中遴選出來的,因而更為珍貴。篇目為四大輯二十二個小章節,從教育信念與教師幸福、教育目的與理解學生、春風化雨的教育課程、教育活動中的管理與引導等教 維度,針對《生命因你而動聽》《美麗的大腳》《一個都不能少》《蒙娜麗莎的微笑》《熱血教師》《超脫》等影片投射出來的意義與價值,從教育學的視角做了精要解讀,賦予其獨特的教育功用,邏輯性強,條縷清晰,由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涉及教育中很重要但常常被我們忽略的主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藝術大師林散之重視“參悟”,他認為“藝貴參悟!參是走進去,知其堂奧;悟是創造出來,有我的面目。參是手段,悟是目的。參的過程中有漸悟,積少成多,有了飛躍,便是頓悟。悟之后仍要繼續參,愈參愈悟,愈悟愈參,境界高出他人,是為妙悟。”近年來,借助電影故事進行教育體悟的研究成果繽紛多彩,諸如,鄒紅在《中外影視作品賞析》中,通過對中外影視藝術史上那些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的解讀,借助了解著名導演、演員的藝術個性等特質,試圖提高小學教育工作者的影視藝術修養和審美鑒賞能力。夏昆在《教室里的電影院》中,憑借較高的電影審美能力和電影知識儲備,精心甄選每一部影片,主題關乎美好、崇高、意義和珍重,旨在為高中生打開一扇影視之窗。鄧志偉在《教師一定要看的15部電影》中,借助15部影片聚焦中文教育電影、中外教育小說以及教師人文素養方面的研究。三位專家的研究各自成新,各美其美,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視角。
陳教授在《影像中的教育學》中,對電影故事的體悟方式進行了升華和提升,重在用正向的思維和典型的案例進行具體性和選擇性闡釋,選用我們熟悉的影片,進行獨特建構,采用教育案例研究法,其中,或選取真人真事改變的電影故事,或選取虛構電影中切近現實的典型的引起普遍關注的片段,在具體陳述和分析影片劇情的基礎上探討教育與人生,并且,在每一章節最后,都精心設置兩個小問題,啟迪讀者進一步思考,讓其和教師生活自然勾連,引發同頻共振,為提升教師的教師自覺力,為教師建構心靈美麗新秩序,提供了一個清新美好的發展新路徑。
該書為教師提升幸福力明晰了一種新方向。教育事業偉大,教師職業高尚,教育對象鮮活,教育生活豐富,但,教師生存狀態,往往不一,教師在教育行走的過程中,走著走著,往往會因為分數壓力等外在和內在等原因,那根緊繃的“教育弦”長時間、久負荷處于壓抑狀態,往往會產生審美疲勞和職業倦怠,這是當下教師群體中流行的的一種“無力感”。如不及時平衡好教師自我狀態的情緒,則會出現“恨生恨,愛生愛”。盡管有些教育現實也許一下無法突擊改變,但教育主體可以改變,那需要教師改變自己的消極心態,“向外求”的同時,更注重“向內求”。
書中,陳教授基于影片《蒙娜麗莎的微笑》《鳳凰琴》《燭光里的微笑》的細節分析,明確指出,幸福是人審視狀態自身狀態時期產生的愉悅體驗。幸福是一種能力,不可能從天而降,需要自己去創造。找到教育初心,則不失為提升幸福力的一種方法。勵志片《叫我第一名》中邁爾校和布拉德的一段對話中,滿是對布拉德的鼓勵和尊重,這讓我們看到了作為校長的邁爾眼中和心中真的做到了關注“人的發展“。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是促進教育對象的發展,我們的教育對象又是千差萬別的人,我們在現實教育中,也會遇到很多的”布拉德”,如果,我們用功利心去面對這樣的教育對象,等著我們的將是無盡的焦慮。如果,我們用尊重心和等待心去面對,用樂觀和堅持去實施教育行動,那,我們的教育信念就會自然被激發和點亮,就會萌生“相信相信的力量”。《美麗的大腳》中的張美麗在經受家庭變故后,選擇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相信教育的力量,“把所有精力放在學生身上,成了他的教育信念。《一個都不能少》中13歲的代課教師魏敏芝記住了高老師的囑咐,用稚嫩的肩膀和堅定的意志,兌現了高老師的托付。
該書為教師精進專業力提供了一種新支持 教育發展,教師為先,強師固本,尤為重要。教師專業力需要不斷精進,才能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發展。該書精選的所有電影,都可以為教師專業提升提供支持。《爆裂鼓手》,影片中的教師性格偏執極端,用非人的手段教育學生。我們從中品讀出了,教育應該避免極端,要建構平等的師生關系,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絞死才能贏得尊重,而不是一味的對學生控制和加壓。我們不能像影片中的弗萊徹一樣,因為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教師真的起著很重要的影響作用。《孩子那些事兒》中,年輕教師林老師,面對問題百出的學生,通過對學生的充分了解,最后做到了“因生而教”,引導學生如何去愛,收獲了學生的理解和尊重。從該影片中,我們讀到了什么是正確的學生觀。《美麗人生》中,圭多為了保護兒子的身心不受到傷害,充分考慮了孩子的心理安全,這給我們教師提供了一種新的教育觀,即要營造安全的溫暖的教育環境,呵護學生的精神成長。這一點,至關重要。當前,素質教育為先 ,應試考試為重,我們所教的學生不可能個個優秀,他么是有差異的,我們要少看他們的“差”,多看他們的“異”。有時候,我們教師也要學會向學生學習。《地球上的星星》中,芾瓦日老師點名瑞杰朗讀詩歌,伊夏點評,點評很精彩,可芾瓦日老師很不耐煩地打斷,挫傷了學生積極心。從中,我們感受到了教師非全才,要承認自己的不足,要勇敢地向學生學習,鼓勵學生表達,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場所。《搖滾校園》中,我們感受到了“教育不能任性胡為”,教師的專業力提升需要恪守教師職業道德和倫理規范。
該書為教師提升關系力提供了一種新思維。人只有常行常省才能不斷進步,不斷獲得存在感,教師亦如此。教師幸福力的提升,也需要教師對教育現狀的理性檢視。這和教育初心不矛盾。我們不可能活在真空中,我們除了和學生相處,還要和同事、家長等接觸,所以提升關系力也很有必要。例如,同事關系,家長和教師的關系等。《浪潮》中,文格爾的教學實驗遭到同事們的質疑,也引發了他的妻子兼同事和他之間因教學批評而發生矛盾。從該影片中,陳教授給我們陳述了很好的觀點,他認為,應對同事批評,需要做到以下幾方面:一是要有自信。二是要看到批評的價值,善意理解。三是要誠實地承認自己和自己做的事情并不完善。四是直面事實本事,不要反襯相機。五是對沖突產生的不良夠過要及時彌補。說實話,我在讀該書之前,如果我遭遇同事批評,我肯定也會像書中的文格爾一樣直接反擊或者不予理睬。同事關系是人際關系中太重要一環,智慧地處理好同事關系,將會更好地助力我們的專業提升。《地球上的星星》中,通過尼克對伊夏家長的對話,陳教授給予了家訪的策略有三:一是在家訪之前一定要認真研究學生。二是家訪過程中,即使自己事先有所了解,也要先問一問家長的刊發。三是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從中,我們看到了教師和家長溝通真是一門藝術,需要尊重家長,充分贏得家長的信任,才能真正借力家長,讓教育正向效果真發生。
書中有光亮,書中有遠方。讀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能找回自我。陳教授認為“人最重要的配置能力就是自我配置能力。良好的自我配置能力使我們能夠在最適合的時間把自己放置在最合適的位置上,使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知識和技能得到優化配置,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如果,我們想很好地審視一下自己的配置能力,不防讀讀這本書。卡夫卡在《午夜的沉默 》說,“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時刻的合理的內在聯系,相信生活作為整體將永遠繼續下去,相信最近的東西和最遠的東西。”當我們迷惘的時候,不妨也讀讀這本書,相信,它一定會對我們的自我發現和重構起著不一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