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里那么多個故事,為何選拍《擺渡人》?
王家衛對他說,“張嘉佳,你要拼”,看到這句時,我在想王家衛應該有看過張嘉佳的小說,因為他在小說里寫過這么一句:
“張嘉佳,你這一輩子有沒有為別人拼命過?”小玉看窗外的夜色,說:“我說的拼命,不是拼命工作,不是拼命吃飯,不是拼命解釋的拼命,那只是個形容詞。我說的拼命,是真的今天就算死了,我也愿意。”——《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擺渡人》
拼命,也許可以這樣理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自己拍電影是張嘉佳早就有的想法,王家衛的這句鼓勵很契合張嘉佳的小說《擺渡人》里所寫的橋段,選拍《擺渡人》既呼應了王導的勉勵,也表達了張嘉佳希望自己能成為給世人擺渡美好的擺渡人的美好想法,雖然本應是擺渡美好癌的電影最后被拍成了尷尬癌。
世事如書,我偏愛你這一句,愿做個逗號,待在你腳邊。但你有自己的朗讀者,而我只是個擺渡人。——《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張嘉佳和王家衛有相似地方,都是編劇出身。
王家衛剛開始做的是編劇,據說和鳥叔一樣,都有很嚴重的拖延癥——因為拖稿還被炒過魷魚。
即使到了新公司也沒有改掉以往的好習慣,拖字訣用得如火純青,繼續拖稿欠稿,拖得新老板急了,特么的,不能拿我錢不干活吧,就找王家衛泡茶談心,王家衛道出了心聲——他是導演的才而不只是編劇的料。就這樣,他順利成了導演!(哎,這是別人家的老板啊!)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一開始也只是張嘉佳為某個節目而寫的劇本,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一連寫了30多個故事才停筆。
本是為劇本而生的小說,天生就有影畫的氣質,拍成電影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好的劇本有了,就差一個好的導演。
《擺渡人》里的許多橋段是來自張嘉佳的小說《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如果我會去看《擺渡人》,一定是沖著他的小說《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而去的。
可以說,借著小說版和電影版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成功,《擺渡人》還未上映前就已經成功一半。
可惜的是,另一半的成功被導演這道檻給絆倒了,即使有王家衛這位大師作鋪墊。
因為,如果你是抱著《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小說或者沖著王家衛情懷而去的,你可能會失望,而且還是很失望。
能夠隨心所欲揮墨豪寫,卻不一定有同等的能力駕馭影畫。
一切技能最后都靠天賦,勤學苦練只能變成機器人。——《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一語成讖。
《擺渡人》的差口碑,是否意味著張嘉佳沒有天賦呢?
張嘉佳在大學時期自編自導自演了多場話劇,并在多個電視臺兼職,不僅寫書,出專欄,還從事過編導,被稱為“南大第一才子”。
作為非科班出身的半路和尚,張嘉佳在戲劇方面確實是有一定天賦的。
《擺渡人》的爭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模仿王家衛而導致的。
缺乏對自身的定位而流于形式上的致敬,最終導致了這部電影既缺少王家衛氣質,又無張氏風格,侵蝕了這部影片應有的靈魂,恐怕這是許多觀眾不滿意的地方。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這部小說里收錄的許多故事是張嘉佳的現實經歷,讀者可以很容易的在他的文字里找到共鳴,這也是為何書名會取作《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還有另一個含義,那就是張嘉佳在電影版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里透露的:那個胖子岳云鵬演的豬頭和柳巖演的燕子分手后,豬頭就開始環游世界賣他家鄉的小吃,陳末看到了電視里對豬頭的采訪后說,他去的那些地方都是燕子曾經去過的地方。
你有自己的朗讀者,而我只是個擺渡人。——《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寫《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小說和導演《擺渡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角色,張嘉佳的電影和張嘉佳的文字之間隔著一個王家衛的距離。
可以說,張嘉佳并未做好導演這一擺渡人的角色,他只是做好了他自己的擺渡人。
同樣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王家衛卻能很好的與外界達成和諧。
《擺渡人》里過分注重文字形式,而卻并未將電影靈魂通過演員的表演完全展現出來給觀眾。
原本應成為吸引人的張氏文字魅力,在電影里卻顯得有些“尷尬”和不耐煩。
本應是好劇,無奈卻成了煩劇。
一部電影的靈魂,除了文字以外,更多是依靠演員來傳達的。
早期拍攝的電影,是沒有對話和文字的,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只能通過演員的表演。
像卓別林的電影,都是通過演員的肢體表演和表情變化將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氣氛、情緒、含義傳達給觀眾。
流于書面化的表演是浮夸的,生硬的,缺乏生命力的。
同樣是王家衛喜歡的,被他稱做最像太宰治的演員——梁朝偉,但在張嘉佳的電影里和王家衛的電影里卻判若兩人。
無論是《2046》還是《東邪西毒》,即使是《東成西就》,王家衛都能很好的抓住梁朝偉的性格特點和氣質,并將之揉進他的電影人物的靈魂里,沒有做作,沒有刻意,自然而然,就好像梁朝偉天生是王家衛的御用演員一樣,兩者搭配在一起,渾然天成。
然而,王家衛能善用自如的人卻不只演技好的,其他人像王菲,劉德華,他照樣可能運用自如,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來,這也許也是張嘉佳同學還需要努力的方向。
出色的導演都有一個特點——能夠自如的駕馭自己電影里的角色和演員的天賦。將兩者恰當的結合在一起是導演的重要責任之一。
和張嘉佳改了上百次稿不同的是,王家衛拍的很多電影事先沒有提供完整的劇本,甚至沒有想好的臺詞,也許這和他做編劇時有拖稿欠稿的習慣有關吧,導致了演員在拍的時候雖然在演卻不知道拍的是什么,等拍完剪輯好了后一看,哦,原來是這樣啊。
但這并不影響他電影的整體質量——拍攝,剪輯,配樂,編劇一條龍,王家衛都能高質量的搞定。
王家衛的電影具有超越時代的深度。
林青霞曾談到,拍《東邪西毒》時,覺得角色錯綜復雜,不知道講什么,這種片子怎會有人喜歡看呢,但是14年后她看懂了,“不只我看懂了,其他人也看懂了。不知道是不是王家衛的思想領先了我們整整十四年?”
王家衛自有的獨特氣質與鬼才,并不是模仿他電影里的讀白就能達到的,畢竟,只有王家衛只有一個。
張嘉佳要做的不是成為王家衛,而是成為他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如果你不喜歡,只能說明不是為你準備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現在看來,我只能用這句話來安慰你們了,也許這能讓你們對《擺渡人》的爛片印象有所減輕。
不想因為《擺渡人》而可惜那電影票,你得忘掉貼在這部電影上的種種標簽,忘掉張嘉佳,忘掉王家衛,忘掉那些大卡司,沐浴更衣,一身潔然地進入影院里去享受那一個多小時的靈魂擺渡。走出影院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經過這許多年,自己開始寫文章才體會到,原來攝影機對導演來說,就好比他手上的一支筆,他要下了筆之后才知道戲怎么走下去才是最好的。——《窗里窗外:林青霞回憶自己的前半生》
也許,張嘉佳們要做的就是不斷的“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