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LynLeanInShanghai
姬十三
果殼網 創始人
在行 創始人
“我相信通過互聯網分享經濟能做成這樣一件事:每個人在面對未知時不必彷徨失措,因為每個人的命運彼此關聯,一部分人的汲汲渴求,就是另一部分人的力所能及。”
姬十三,本名嵇曉華,果殼網創始人、「在行」APP創始人,神經生物學博士。作為科學專欄作家,他曾主編《當彩色的聲音嘗起來是甜的》,獲“國家圖書館文津獎”,曾為紐約時報Turning Points欄目撰寫2015年度評論。作為互聯網創業者,他長期致力于用創新產品推動科學傳播,探索知識獲取模式的革命,是中文世界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堂)教育的重要推動者。作為公益人士,他也是公益機構科學松鼠會的創始人,倡導“讓科學流行起來”。他剛剛入選2016“全球青年領袖”,并在科學傳播、教育創新、社會創新等領域多次獲得全國性獎項。
30秒看全文
?從科研人士到寫作者到公益項目發起人再到創業者,現在又入選了2016年全球青年領袖,姬十三的每一步似乎都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
?專注成就了“酷”,姬十三用他十二年的堅持告訴我們科學也可以很酷。
?“十年磨一劍”的他有著無數想要嘗試的事情,這個科學界的文藝男想要更多的時間來拓展生命的豐富性,而這種豐富性在他看來正是一個人的魅力所在,是能長久打動一個人的東西。
?對于女性的生存狀態,純理工科出身的他給出了生命科學的分析,他認為拓展生命意義本身比探討男女差異更有意義。每個人更應該去追尋的是自我人生的“豐富性”,男人和女人沒有可比性,每一個你和我之間也沒有可比性。
以下為采訪內容:
“專注,可以使原本不酷的事情變酷”
“對于剛剛入選了2016全球青年領袖,你怎么看待這樣的榮譽?”
“入選當然是開心的,但其實不算多大的榮譽,只是對我做的事情的認可,因為我做的是窄眾方向的事,做的人少,所以比較受尊敬。到了這個年齡,早就知道這些外界的東西很虛, 自己做出的事,才是實實在在、最重要的。”
“那你認為自己做過最酷的事是什么呢?”
“果殼應該算吧。我擅長長時間堅持做一些事情,這些事在當下不那么酷,但當時間積累后,就比較酷了。”
采訪中,姬十三謙虛而平易近人,言語樸實,大家就像日常聊天一樣,話雖不多,但卻總能直接、有料地回應我們的問題。現在的他的確更像一個創業者而非科研人士。
想象十二年前,一個喜歡寫科學文章的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站在你面前,你會覺得他很酷嗎?
我想,不會。
十二年前,科學在中國還是一副高冷、無趣的面孔,沒有《生活大爆炸》這樣以科學天才為主角的流行文化,也少有人能懂Sheldon這類人的幽默,冥王星的首張清晰照片也不會成為所有大眾媒體、品牌和普通人們狂歡的原因。
但是,姬十三用這十二年的時間,認真專注地做了一件事,與其他因素一起,合力改寫了“科學”在大眾心中的形象。
從堅持三年多的科學寫作,到聚集一幫科學愛好者發起科學松鼠會,再到引入資本創辦以“科技有意思”為理念的科學知識社區果殼網,這些事一脈相承地通過增加科學的煙火味,讓更多人開始覺得談論科學、科學地看待問題是一種流行。
作為一個純文科出身的人,我發現果殼網上的很多話題都讓我忍不住想點進去,比如最近很火的“男人和你吃飯,吃得越多就越喜歡你。真的嗎?”,“為何動物便便后不需要擦屁股也很干凈,人類就不行?”,“哪些蟲子適合孩子玩?”……
現在果殼網擁有數千萬的注冊用戶,今年年初一篇關于引力波的文章獲得了三千多萬的閱讀量,姬十三認為“這在十二年前,根本是無法想象的事,從這個層面來說,我相信我們的確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科學的流行”。
隨著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他發現他想做的東西也開始有了外延,除了科學,他更想做的是推動整個知識的傳播和知識獲取模式的革命,科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一直以來,知識獲取主要依靠教育,而教育的主流方式是學校教育,像我們熟知地那樣根據年齡劃分班級,簡單粗暴,但姬十三指出:“現在強調終生學習和個性化學習,世界上的知識如此海量,如何按需學習?這就需要一個新的模式。”
“公共化的通用知識好解決,你可以通過搜索引擎來找答案,但個性化的知識,很多時候被稱為經驗,過去解決得不是很好。以前果殼網做的是知識的分享,我們還需要做的是關于知識的服務。” 于是去年初,他推出了知識技能共享平臺——「在行」,進一步變革知識傳播的方式。
他認為任何問題的解決都取決于你是否找到“對”的人,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需求,在「在行」上付費進行一對一線下約談。現在,從“如何修復夫妻與親子關系”到“創業雛形期,如何少走彎路”,幾乎各領域的問題你都可以在上面找到相應的“行家”給出量身定制的建議。一年時間內就吸引了近萬名行家和超百萬的用戶,他的革命又一次取得了階段性地勝利。
十二年來,雖然他的身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唯一不變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始終離不開“科學”和“知識“。
今天,這個不斷通過寫作、通過公益、通過商業讓科學真正在中國社會變得有意思起來的“全球青年領袖”站在你面前,你覺得他酷嗎?
“不斷嘗試,才能拓展可能的邊界?”
問到現在最想要什么,姬十三毫不猶豫地回答,“時間。因為我還有太多事想去做”。
比如更好地打磨自己的產品,“榮譽是外界給的,自己做出的成績才是最重要的,就像作家一樣,你的作品才是你的核心”。
比如認識更多有趣的人,“我對我的世界之外的技能都很感興趣,「在行」上的很多人我都想約見,比如打牌的冠軍、武術冠軍。這有種原本生活在各自的島嶼上,突然發現新大陸的感覺。人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成為每個領域的專家,所以這種差異化對我來說就挺有趣”。
比如結婚,“人的生命將會越來越長,150年里,擁有愛情、婚姻、家庭的狀態是我很期待的一種體驗”。
如果有時間,“我還想體驗做女人、做機器人的感覺,不斷嘗試,才能拓展可能的邊界,這句話適用于創業,更適用于人生”。
對姬十三來說,一個人的豐富性,才是他或她的魅力所在,“這才是能持久打動人的東西。”
而談及對現在女性生存狀態的看法,姬十三也從生命科學的角度給出了別樣的見解:“現在社會的確會對女人有一些偏見,比如會有‘剩女’這個詞,而沒有‘剩男’這個詞,盡管實際也有剩男的存在。
青春的本質是一種心態,它可以永在,五十多歲可以和二十多歲活得一樣。只是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來說,女性有她的特殊性。不過,人的壽命在不斷延長,未來,當生命本身跟年齡無關、跟性別無關的時候,就不會存在所謂的‘剩女’,而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這一點很難通過文化去改變,只能通過科學。
另外,現在身邊很多女性朋友選擇丁克或者凍卵,這一代人逐漸開始選擇了與上一代人不一樣的生活方式,相信慢慢地,當我們成為上一代人,現在的很多現象也會一一瓦解。”
生育是一個一直被社會高估的女性之“用”,其實同時也有很多女性被低估的地方。在最近幾年的工作經歷中,姬十三認為互聯網領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優秀女性,有時反而女性更占上峰。
“現在「在行」的管理層中,女性就占一半。其實女性整體會更敏銳,特別在人際交往方面,所以她們普遍在交流的崗位做的比較好,但因為更敏感、更敏銳,波動性相應會比較大。同樣地,男性在工作中也會有他的優勢和局限。所以,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個體差異,而不是群體之間的差異。”
在姬十三看來,拓展生命意義本身比探討男女差異更有價值。
我們每個人更應該去追尋的是自我人生的“豐富性”,增加自己生命的層次與厚度。男人和女人沒有可比性,每一個你和我之間也沒有可比性。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我想做什么,而不是我是女人,我該做什么。
隨著科學和社會的進步,我們對生命本身的認識越來越多,誰知道以后性別一欄,會不會有更多選項呢?
作者: Lyn
Lean In Shanghai 品牌運營官
從事企業和品牌的整合營銷傳播,目前就職于一家國際頂尖的公關公司。本科就讀于復旦大學。曾做過媒體記者,采訪泛珠江三角洲的九位市長;也曾作為商業案例作者,對話分眾傳媒等知名企業高層。參與過多項公益活動,在AIESEC(世界最大的青年學生組織)期間帶領團隊創辦過一個致力于改善上海智障人士生活質量的公益項目,并作為中國代表,前往土耳其做國際志愿者傳授成功經驗,幫助提升當地智障兒童群體的關注度并策劃定期關愛行動。愛文字、愛旅行、愛健身、愛公益、愛一切美的事物。柔弱的外面下有一顆堅韌的心,是國家射擊二級運動員。
內容原創,版權歸Lean In Shanghai所有。
如需轉載,須注明本公眾號賬號 (leaninshanghai)并附上二維碼及作者簡介。
添加weloveleaninshanghai為微信好友,隨時關注我們動態
投稿或合作 | leaninshanghai@foxmail.com
微博 | @Lean-In-Shanghai
LinkedIn | Lean In Shanghai
豆瓣 | Lean In SH
? 如想更深入地了解Lean In Shanghai,可進入官方微信平臺主菜單欄,點擊“關于我們”,了解更多詳情。
? Lean In Shanghai 精選文章:
? 致 · In人生專欄文章:
Interesting x Niubility = Infinity
致 · In人生 Vol. 2 | Interesting × Niubility = Infi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