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問我,有機茶園是一個稀缺存在,還是一種普遍現象?為什么會這樣問,她說因為她家人很注重身體健康,所以買茶也只買有機的。我大膽猜了下她說的是哪家賣茶的,果然。我告訴她,有機茶園很常見。這句話引發了后面一連串的問題,這家茶葉可靠嗎,品質怎樣,農殘是怎么回事,喝茶對身體有好處嗎....諸如此類。其他問題或許略知一二,但是誰家的茶葉好不好,很難回答。
沒喝過,我如實說,曾經和這家店主有過小接觸,體驗一般,所以茶就懶得喝了。朋友聽了,略帶失望。
問了幾個做茶的朋友,聽過沒喝過,又和幾個媒體人聊起這家茶,勝在營銷。品質這種事,真要從健康角度來說,不折騰幾個實驗室做標配高配檢測,怕是不能輕易定論了。好在是茶,自帶健康屬性,搭了個順風車。
王小波說,一個人寫自己不懂得的事就容易寫得很浪漫。對一個做茶的人來說,懂行,文字不過是錦上添花,寫不出來也不怕賣不出去。而對于茶葉邊緣的人,浪漫的文字是第一印象,無法細究的詞藻是華麗的外衣,直擊消費心理的標簽是高明的營銷,買單的人,是你。
這樣挺好,各取所需。
都說今年新茶貴,稍好一點的在300-400元/兩,差一點的依次遞減,當然也有高于這個價的,或許更好。貴有貴的道理,雨水光照人工產量都是制約因素,換句話說,成本在那擺著,就算薄利多銷也不會太低價出售,更何況茶葉的利潤也不薄。但貴賤厚薄都是相對出現的,對比是一切不幸福的根源。
那上哪買茶?找信得過的人。
茶城車水馬龍的集市不說,連街邊和彎彎繞繞的胡同里都隱藏著一個個茶葉店,好幾次從門前走過瞟見店里客人稀稀松松,它們盈利嗎?當然。小圈子玩耍,很容易承包了某個家庭一年的茶,張家介紹李家,李家再推薦給王家;又或是拿下了一兩個小公司的辦公用茶。口碑好,價格公道,信得過,其他的不在話下。
熟人買賣,你賣給他多少錢,都會覺得了你掙了他的錢。這種心態是人之常情,茶葉上更是明顯。說個深有體會的事,上前年幫一個朋友買烏龍茶,心想朋友平時是愛養花草魚鳥的人,蠻注重生活品質,于是專門托人在福建尋了一款黃玫瑰,口感和香氣都極佳,寄出后一直沒反饋,我也不便追問。隔了一年,朋友又托買茶,特意囑咐要品質好的,上次的黃玫瑰有香精。我嚇得不輕,一般人如果能喝出香精成分,茶葉品質是很差了。再進一步問,朋友說茶會有玫瑰香,似淡非淡,定是放香精了。我聽了沒說話,有一點心塞。
茶葉市場亂,有一定原由。拋開宏觀調控不談,人和人之間信任的漏洞提供了渾水摸魚的溫床。成本、時間、運輸在熟人眼里慢慢變得不值錢,盡管它確實值錢,且在陌生人那得到了應有的體現。北島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其實我們都生活在誤解中,只是有人不在乎這種誤解罷了。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道道茶公眾賬號,了解更多專業的茶葉知識,結識懂茶愛茶小伙伴。
公眾號主人: 80后茶學專業的女碩士,原創干貨,科普為主,混跡茶圈十來年,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