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八天假,重要如我,分到了三處——十月一日,也是中秋節當天,跟先生回了婆家。先生為了照顧我,搶了我的“美差”,做了“主廚”。這也是作為兒女的我們,陪老人一起過團圓節應該做的。兒子和侄子都在外地,不能一起度過,也算是個小小的遺憾。月不能太圓,話不能太滿,所以遺憾也是圓滿,他們能夠健健康康,順順利利,我們也就知足了。
8月4號,先生便送我踏上了回娘家的路。隨后的5號、6號、7號、8號四天,我在母親嚴格的“管理”之下,“艱難”度過(這段經歷另起文分享)。9號,我6點起床,7點25分才匆匆忙忙離開家,去往單位報到。
上班兩天,又到周末!
這回該回家嘍!
我不知道是什么吸引著我,我已歸心似箭!
一天的假期好珍貴啊!
早上,我熬了地瓜小米粥,家常便飯,但我用心去做,小米粥粘稠又香甜。
刷鍋洗碗,一切那么自然,順理成章:就像我天天在操作一樣——筷子放進筷籠,碗放上碗架,盛飯的勺子掛在繩上,然后,清洗洗菜盆……
接著擦拭灶臺
先生昨天晚上接我之前買了韭菜,吃過早飯我便把韭菜洗了,和好了面,靜置等待發酵。在和面時,可以加把發酵粉直接撒在干面上,加溫水一起揉成面團,也可以把發酵粉和在溫水水里化開,一定要溫水,水太熱會把發酵粉燙死,太涼又不能及時讓面團發酵,所以在40度左右,手感溫暖卻不燙最好。
昨天晚上先生就把凍在冰箱里的肉餡拿出來了,放在冷藏室化凍。我把韭菜甩了甩水,切成餡兒。把花生油熬熟,(其實花生油是不用再加熱的,因為習慣,也感覺直接倒進餡里不如熬一熬香氣更大)。放涼,倒進餡里;倒一點老抽醬油提味兒,放一小湯匙雞精和十三香,最后放鹽,備用。
等到面團發酵到原來的兩倍以上大小,就可以做面皮了。先是在面板上撒上干面粉,再撒上一些食用堿面,用搟面軸壓一壓,以免成球的堿面粉不開。之所以用發酵粉和面還要加堿面,是為了中和一下面團的酸性。
將面團與面包上的干面粉和堿面揉好,用手分成小記子,因為要包包子,小記子比饅頭記子要小一些。揉好,搟成面片,就可以拌餡兒了。因為加了鹽和醬油,早拌出來的話怕韭菜出水,所以等到萬事俱備,只等包的時候才把餡子拌勻。
包好之后,接水上鍋,開火。等水開的這段時間,正好讓包子醒一醒。
水開,包子上蒸籠,中火25分鐘,等蒸汽稍小一些,就可以打開鍋蓋,包子出鍋啦!
哈哈,先生說:你在家的日子,味道就是不一樣呢!
唉,誰不說是呢!但是工作要做,老母親要侍候,等我退休,把老母親接過來,就可以守在你身邊,每頓飯做好,你就等享受吧!
只要你能健健康康,好好的,我侍候你!——先生說。
這可不是假話。整個暑假,我除了陪老母親,照顧的的飲食起居,都是先生做家務,把我照顧的很好,身體一點也沒有出狀況。只是一開學,我要奔波于家、校以及娘家之間,身體吃不消了,才狀況頻出,導致一堂課下來就累癱的結果。這樣看來,按時退休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
其實,無論是奔波于路上,還是安守于家中,這就是生活。有相伴的老娘,有關愛我的先生,有我牽掛同時也牽掛著我的兒子,這就是人生,這也應該就是幸福了吧!想起了兒子前兩天說的:以后出去旅游我帶你倆坐飛機??去!
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