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無垠的非洲大草原上,一頭兇猛的獅子正在追捕一只嬌小的灰兔(忽然有點不確定了,非洲大草原有兔子嗎?)。
兔子左沖右突,險象環生,但是巧妙的利用倒伏的樹干、巨石或是土坡一次次死里逃生。終于,在一個突如其來的急轉彎之后,灰兔滋溜一下鉆進了兔洞逃出生天。剩下頹然的獅子在一旁大口大口的喘氣。
一條猥瑣的豺狗走了過來,嘲笑道:“草原上的王者還抓不到一只兔子嗎?”
雄獅灑脫的笑笑(別問我獅子為什么會笑,不然我跟你急,以及豺狗還會說話):“我追不上它只是少一頓飯而已,它被我追上可就沒命了,這不是很正常嗎?”
現在我深切的感覺到,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就好比獅子和兔子。但是誰是獅子誰是兔子呢?
也許你會覺得威嚴的老師是獅子,怯懦的學生是兔子,但恰恰相反,老師是兔子,學生是獅子。
老師現在講臺上時,幾十雙眼睛盯著你,出現任何問題都會很尷尬。比如你講的知識點被學生指出來說不對,比如運行一個程序沒有結果,比如一個知識點的細節你忘了,那此時的講臺就堪比地獄。
所以老師現在臺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而學生聽課以被動接受為主,壓力比老師要小很多。
為了應對這種壓力,備課的老師就如同一只亡命奔逃的灰兔:查閱大量的資料,假想有可能遇到的問題,預估學生的提問,一遍一遍嘗試表述,在自己給自己講的過程中發現漏洞,修補漏洞……
所以,這就說明了在我們現有的體制下,為什么上完一節課收獲最大,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而不是學生。
你看,你聽一首歌聽再多遍,能有那位歌手唱的好嗎?一樣的道理。
那學生為了自己的前途而學習,不好好學就沒有飯碗,這個壓力比臺上尷尬更大才對吧?為什么學生不是兔子呢?
獅子一頓飯不吃也餓不死,很多很多天不吃才會餓死。同樣的,學生面臨的生存壓力并不在眼前,一兩節課聽不好也不會馬上表現出來,所以聽課的人壓力小很多,效果自然差很多。
那么,你看,這不就是被說爛了的:輸出倒逼輸入么?
所以想學好一樣東西,就去教別人吧,找一頭獅子來追你,在學習的道路上亡命奔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