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安安靜靜的教室,孩子們都在各自的忙碌著自己的作業,突然一句高音打破了教室里的寧靜“袁琪涵,你要是不想借給我直尺就直接說,別這樣拐彎抹角的!”一句高音吸引了教室里所有同學和老師的目光,我看到珈儀寶寶白凈可愛的臉上是憤憤的表情,臉夾掛著淚珠, 紅紅腫腫的大眼睛里憤怒的恨恨的目光像劍一樣直直的,沒有半點轉彎的逼視著琪涵寶寶。琪涵寶寶雖然半低著頭,不敢直視但對借直尺給珈儀似乎沒有半點的動搖。
原來,珈儀今天沒帶直尺現在作業卻需要,前后左右瞅瞅后鎖定了后排琪涵的藍色直尺,而珈儀好說半天,也裝哭了琪涵仍然不愿意借。以致于爆發了剛才一幕
時間又僵持20秒鐘過后,琪涵寶寶選擇默默做自己的作業,沒過一會兒,便看到琪涵寶寶舉起左手(之前約定課堂當中,先舉手后提問。)我走過去輕聲的問:你需要幫助嗎?
琪涵:老師,我要借橡皮擦。老師向同教室的博宇借了橡皮擦給到琪涵使用。而珈儀此刻仍然保持開始的表情注視著琪涵。
我說:琪涵,我注意到你今天沒有帶橡皮擦,剛才博宇把自己的橡皮擦借給你使用。現在你感覺開心嗎?
琪涵半思考的說:嗯,開心
我: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沒有帶夠學習用具的時候,是嗎?
琪涵:是啊
我:這個時候你也特別希望別的同學能夠幫助你,借給你,是不是?比如說,剛才你沒有橡皮擦,你就特別希望有橡皮擦的同學能夠借給你用用。
琪涵:嗯,希望每人能借給我。
我:如果博宇剛才不借給你橡皮擦,你是不是會感到很難過呢?
琪涵:會的(已經有所意識的低下頭)
我:那以后別的同學,想要找你借學習用具的時候,你愿意借給他嗎?
琪涵:愿意呀
我:那你現在愿意把直尺借給珈儀嗎?
琪涵:沉默,不可否
我:琪涵,我相信你的判斷。
琪涵:繼續沉默,很為難的樣子。
我:琪涵我相信,你能決定什么對你來說是最好的。
琪涵:繼續沉默,但是左手開始移向文具袋。
我:琪涵,我相信你!雖然決定有點困難。(重音,目光至始至終注視著她。)
奇跡發生了!
琪涵很輕的的叫了聲任咖儀,然后從筆袋里取出直尺遞給珈儀。珈儀開心接過直尺并說謝謝琪涵。
我擁抱了琪涵說:琪涵你一定會為自己而感到驕傲!謝謝你!
接著問:琪涵現在感覺怎么樣?開心嗎?有沒有一種輕松的感覺?
琪涵:嗯,開心,有點輕松(不好意思笑笑)
其實類似這樣借、爭搶橡皮擦、鉛筆、直尺、修改液、玩具,布偶等事件在我們的家庭和教室里再平常不過的一幕了。多子女家庭當中:小弟說媽媽,姐姐不借他的本子給我畫畫;小妹說媽媽,姐姐不把漂亮的頭繩借給我用;教室里:老師麗麗小氣,不借橡皮擦給我;老師,天天搶了我的修改液……
作為父母,又是采用什么方式平息類似這樣的家常便飯但卻又常常使你身心疲憊的手足之爭、一地雞毛的呢?
作為老師,您又采用怎樣方式解決這些教室里每天可以重復幾十次,讓你氣急敗壞時還得著急完成教學計劃的同窗之斗的呢?
面對如此沖突,你是充當調節員?還是審判官?亦或是坐山觀虎斗的——看官?
今天雯媽不是調節員,不是審判官,也不是看官,雯媽從頭到尾尊循正面管教和善而堅定并行的理念,從頭至尾運用了正面管教的52工具之鼓勵工具、啟發式提問工具,引導孩子自己做出判斷,并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從分歧到紛爭,再從紛爭到合作共贏。
【個體心理學創立人之一魯道夫?德雷克斯說“孩子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一個缺發鼓勵的孩子。鼓勵,是給孩子提供機會,讓他們培養“我有能力,我能貢獻,我能夠影響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該怎么回應的感知力。是教給孩子們在日常生活和人際關系中所必需的生活技能和社會責任感。】
那么在今天這樣的一個沖突處理過程當中,孩子們可以學習到什么呢?這樣的處理方式,又教給孩子們怎樣的末來生存技能呢?
雯媽邀您一起共同探討正面管教鼓勵式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