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三年,即1630年,薊遼督師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十四年后清軍入關一統天下,他的罪名除了殺島帥毛文龍,還有一條是與清廷議和。
對前者,后人多認為毛文龍即便有罪也該有圣上裁奪,袁崇煥魯莽行事有越俎代庖之嫌,后者與清廷議和更是罪該萬死,有人更以此視其為“賣國賊”。明朝將領徐石麒也認為,袁崇煥以十二條“莫須有”的罪名誅殺毛文龍,是為討好滿清達到議和目的。
問題來了
袁崇煥有沒有與滿清議和?有的!
明朝皇帝是否知道此事?知道!
議和是否為賣國?竊以為,不是
《清史稿》記載: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駕,崇煥遣使吊,且以覘虛實。我太宗文皇帝遣使報之,崇煥欲議和,以書附使者還報。
《明史.袁崇煥傳》記載:崇煥初議和,中朝不知。及奏報,優旨許之,后以為非計,頻旨戒諭。崇煥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
這兩則資料分析: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寧遠大戰中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敗不久含恨而死。袁派使臣到敵營里名為憑吊,實質上窺探努爾哈赤是否真死,他們軍隊的戰斗力如何。寧遠一戰,后金汗王努爾哈赤身亡國家需要新的領頭羊,軍隊補給也不足,為拖延戰機,繼位的皇太極就給袁崇煥寫信表示希望“議和”。袁崇煥這邊需要修繕大小凌河、錦州城,防止后金主力再來攻打,也想借此穩住他,于是一場“面和心不合”的書信往來就悄悄展開。
的確,最初袁崇煥和皇太極談議和之事天啟皇帝朱由校不知道,是這兩個人私下的行為。不久袁崇煥給皇帝寫信分析了遼東的地理、人口,也說明議和的真正目的是“拖延時間修繕城池打到后金愿意俯首稱臣,最終實現遼人治理遼的目的?!被实郾硎局来耸虏o反對意見。不久朝中認為這并非良策,才接連下旨要求他停止議和,袁崇煥認為,議和是收復遼東的最好方法,堅持己見再給皇帝上書。
兩邊的議和本來各懷鬼胎,皇太極一邊假意議和,一邊派兵打朝鮮和毛文龍,目的轉移袁崇煥的視線,以便更好的南下攻打京城,于是他各派兩支軍隊打算支援朝鮮和毛文龍,結果朝鮮被皇太極打敗,毛文龍還算頂住壓力擊退了清軍,此事發生后,朝廷官員紛紛譴責袁崇煥表示:“朝鮮和毛文龍被打,就是你議和招致的結果”。
后因寧錦大捷后,滿桂等人加官進爵,而袁崇煥因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氣不過辭職回家了。
這是袁崇煥和皇太極的首次所謂的“議和”
崇禎帝繼位后,和袁崇煥有一段平臺對話:
崇禎:“收復遼東你有什么計劃???多久能收復啊?”
袁督師:“五年,皇上您放心,五年就能收回來了”
崇禎大喜:“如果真能五年復遼,你要什么,朕給什么”
趁著皇上休息時,旁邊大臣說:“你憑什么說五年收復啊,皇上可是英明的很,你這軍令狀到時不能完成該怎么辦?”
此時,袁崇煥才意識到自己的草率,也看出皇帝的輕信,在崇禎帝休息回來后說出了復遼需要的方法,除了物力、兵力要一應俱全,還有他再次提出了“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的策略,理解為:遼東一帶的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養自己,把他們的國號、帝號都去掉,后金也好比明朝的附屬政權,明對后金的態度以防守為主,攻為次,和為輔。
“打”不在首位,他希望借助先用武力把皇太極逼到心甘情愿議和的份上,從而實現收復遼東的目的。同樣在此次平臺對話中,崇禎帝對于這些策略沒有提出異議,或許是“不支持、不鼓勵、不反對”,亦或許是覺得他的方法可行先試試,只要五年內收復遼東就行,更或許是既然你袁崇煥提出了,那你就干并直接對其結果負責。
背著“五年復遼”的目標,袁督師再次回到遼東戰場,一面布置防線,一面和皇太極書信籌“議和”之事,在清末一名為金梁的人寫的《滿洲秘檔》看到單在崇禎帝二年就是1629年,兩人之間圍繞議和條件來往書信接近10封,比如:大金國要有皇帝印、明朝要給出講和禮金說白了賠錢、我的地盤我做主,我有自己的規章制度明朝不得干預。皇太極提的這些條件袁督師很難滿足的,畢竟這是袁的私下行為,甚至有些條件也超越袁的底線,最終皇太極反而表示自己誠心誠意的和你們講和,你們明朝卻玩虛的,于是在就在1629年11月,皇太極舉兵數十萬直逼京師。
崇禎帝驚恐萬分,連下詔書各地勤王,袁崇煥也連忙往回趕阻擋清兵,各地勤王之師聯合擊退清軍后,崇禎帝分別給予犒賞,像明朝非常有名的女將軍秦良玉就被皇帝親自招到平臺對話,并為她此番行為做了四首詩予以嘉獎,崇禎執政17年勞心國事,鮮有雅致寫詩,這是第一次為女英雄寫詩,足見皇帝見清軍退去后的喜悅,也看出京城被圍時他的恐慌。
或是基于此番恐慌,崇禎帝對袁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不像初次平臺對話那樣“聽之、信之”。朝中對袁也頗有怨言,認為是他誅殺了毛文龍讓皇太極無后顧之憂,才讓清軍輕易打到北京城,還說他以前就想著議和,這次故意引清兵至此準備和他們城下結盟。崇禎帝對此先是將信將疑,皇太極這邊聽此后故意放出消息說:“此次攻打京城是和袁崇煥合謀做的”。結果,崇禎帝聽后深信不疑,下令將袁崇煥逮捕,于1630年凌遲處死,其罪一為“與清議和”。
從袁崇煥和明軍來往的書信看,他有希望兩國修好永不開戰的“議和”愿望,而當時的崇禎皇帝對于其采取的做法沒有明確一定不可的表態,且他在一面寫信的同時,一面加鑄城防也做了防止清軍出爾反爾的準備。竊以為,文人出身的袁崇煥在當一個小職員時就留心遼東局勢,后是自愿請命要去守衛遼東的,他后來與皇太極那些書信往來主要目的是為實現那個五年復遼計劃和遼人治遼的方法,沒有什么所謂的通敵、賣國的舉動。
行刑前,袁督師最后一次表達自己的心聲:“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