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或讀書時,總會蹦出一些感受,零散的不成體系,我都隨手記在微博上(@韓敘HanXu)。每月我都會選幾條有價值的內容,在二次加工后,匯總給大家。
1.如何保持內容的調性和逼格,有一個基本條件:高顏值內容。先做好這點,再說內容定位、用戶需求的事。
2.之所以大家對小米的粉絲和爆款戰略感興趣,就是因為這個玩法看起來是沒門檻的,不需要強大的資金技術實力,好像離自己更近一些。
所以,黎萬強那本《參與感》就很火,金錯刀也跪舔雷軍出了一本極爛的《爆品戰略》。其實,看過和實踐過的人都知道,小米這一套很難復制的。
3.請原諒我,我真受不了實習生跟我談公司戰略。——我面試一位很聰明的實習生,在我還沒介紹公司情況的時候,他就開始為我們公司的戰略提建議了。還提出一些「要求」,希望我們的產品往哪個方向去改進。
由于他說的這些公司戰略我也不太懂,而且也無法滿足他的「要求」,所以也就不能請他來公司工作了。
4.「快手成立于2011年,曾是一個動態圖片拍攝和分享APP,之后轉型專注做短視頻社區,據說他們給自己的定位是對標Instagram。」
我不了解快手這個產品和團隊,獲取信息的途徑也都是來自幾個深度訪談。大家都覺得快手的內容low,但其實他們并不同意,只是認為自己是靠算法來推薦內容。
說明幾個問題,快手做到現在這樣的內容調性,不是事先規劃好的;而且搞技術的人對運營理解不深,不會是有意從這樣的內容屬性去切入。別眼紅人家做的大,根本學不來的。
5.我極少在外面分享運營經驗,原因是這樣的:
首先,會講和會做是兩回事,你能把事情做好并不代表你可以講的精彩,這事不只是純干貨就能讓聽眾滿意的,我并不擅長講。
其次,運營這事涉及的范圍太大了,每個人認為的運營可能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家的需求點也不同,一次分享可能只適用于20%的聽眾。
因此,分享經驗其實就是對自己的一種消耗,講的越多,認為你爛的人越多,而且越高階的人就會認為你越爛。
我看到有一些小朋友在外面分享運營經驗,在自己的經歷還很有限的情況下。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利益驅使,比如賺錢或為自己公司做宣傳;另一個是虛榮心爆棚到不能自拔,認為自己真的是牛人,真的可以教別人東西。
運營經驗分享肯定是強需求,尤其是對于新人。0歲新人花錢來聽分享,就好像花學費上學,希望你講清楚運營是干嘛的。1-3歲新人聽分享,是帶著問題來的,希望能得到明確的答案,但其實是不可能的。講課的人真的懂嗎,自己有過成功經驗嗎?如果沒有,那還有啥臉收人家錢?
我個人比較討厭做分享,所以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的,基本上所有的邀約我都婉拒了(只在虎嗅做過一次)。但不代表以后不會做,比如為自己的書或產品做宣傳時,還是會厚著臉皮上的。
6.朋友在一個初創公司做社區運營,因為喜歡這個領域和人群,所以在這工作很愉快,社區做得也是有聲有色的,至少在外人看來是這樣的。
但朋友最近卻想離職,原因是老板迫于變現壓力,投入絕大部分人力做項目外包,社區不再重要,只作為中介平臺。放棄社區看似可惜,但對于公司來說,活下去最重要,這是最實際的問題。
創業不是你想做什么或你認為應該怎么做,而是說現實要求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沒有討論的余地。
7.微信來消息:「你好,我是鳳凰網一點資訊的,邀請您的公眾號入駐我們平臺」。
我還沒回復,她又說「方便提醒我一下您是哪個公眾號的負責人嗎」。
可能你會認為,雖然對方不太禮貌,但我連這點小事都計較,就太小心眼了。問題是,我經常會收到這樣的信息,粘貼一段話發過來,讓我入駐XX平臺。有的時候稱呼也忘了改,叫我劉先生什么的,還有的時候叫我小編,這些都讓我不爽。
我是覺得,既然你都能找到我的公眾號,既然也是運營,能不能花點時間研究一下你的目標用戶,看看「運營狗工作日記」這個公眾號,是不是和其他那些到處轉載的狗屁運營號一樣,他們才叫小編。
做運營,做KOL引入,真的不是拿一個用戶列表去復制粘貼,而是要用心研究這個領域,研究用戶需求,這樣才能做好。
8.一位朋友發來一張8年前的聊天記錄截圖,當時還是用的Gtalk,問我記不記得和我聊天這個人是誰。我想了好久,也想不起來了。
看聊天記錄,我在問他有沒有注意地鐵里有一個有趣的廣告,又談起玩twitter用什么第三方插件。突然發現那時候對新鮮事物的熱情很高,學習和交流的欲望也很強烈。不像現在,懶得和別人交流,學習的動力也減弱了很多。
提醒自己,要一直保持開放和積極的心態,去學習和交流,這樣才不會被時代拋棄,才能在這個行業里混口飯吃。
最后,記得關注我呀,微博搜索:韓敘Han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