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3星期四晴
元旦瀏覽簡友周衛(wèi)英《丁玲談寫作》一文,令我感動,且對我寫作最有指導意義,特作摘錄:
為人生、為民族的解放,為國家的獨立,為人民的民主,為社會的進步而從事文學寫作。我寫作的時候,從來不考慮形式的框子,也不想拿什么主義來繩規(guī)自己,我只是任思緒的奔放而信筆之所之。我只要求保持我最初的原有的心靈上的觸動,并且不歪曲生活中我所愛戀與欣賞的人物。
我們的社會變化很多,很快。作家要努力學習,提高自己,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作家本人要能吸收新東西,作家要解放思想,要能像吸水的海綿那樣,到處都能吸收東西,都能感受新東西。但是有一條,吸收來的東西,不一定都是有用的,要有辨別,要有批判,要揚棄。作家要看很多書,但一定要獨立思考,要憑自己多年的學習,斗爭生活當中磨煉出來的創(chuàng)見。
不要憑空想寫一個英雄式的工人,或農人,因為不合社會事實。不要把自己脫離大眾,不要把自己當一個作家,記著自己是大眾中的一個,替大眾說話,替自己說話。
魯迅先生說他自己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我便是吃魯迅先生的奶長大的,以至于成熟起來的。我最初接觸新文學的時候,并不理解魯迅。當我在社會上走了幾年,碰了一些壁,才覺得魯迅的文章對我是極大地安慰。我開始理解中國人民的痛苦從何而來,我自己的痛苦從何而來。那時我十九歲,我把魯迅的作品全找來看。盡管我很窮,連吃飯也成了問題,但還是要買他寫的書。
我們要走中國的路,要把民族傳統中好的東西繼承下來,寫人,寫社會,寫人情世故,寫現代的事,而且寫得很有深度。我們應該走自己的路,不要盲目模仿國外,我們是幾千年的文化古國,值得學習的東西很多,我們要繼往開來,共同努力。
《丁玲談寫作》我沒有讀過,感謝周衛(wèi)英的分享。這篇文章雖然寫在幾十年前,于我意義非凡。也聽過許多免費分享,也有過許多共鳴與體驗,對比下還是大不相同。
為人生,為夢想,為傳承地方民俗文化,為挖掘民間傳奇,為一個小家族的繼往開來等等是我的寫作驅動力。這些不敢與丁玲相比,所以,這么檢驗下,差距可比天壤。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神速,快餐文化搶占許多領地。時間總是有限的,如果沒有目的地去學習,就如流入大海里的水,找不到回頭的路,也就不能與時俱進地積累。
寫作也是個學習提升的過程。學習,學而不習,仍不是自己的。一樣的課題,每個人學習所得有深有淺,寫出來的千差萬別。保持最初的原有的心靈上的觸動,還原真我,才保有生命力。替大眾說話,說出有時代感的話,說出有深度的話,這些所說的話即是寫作之內容。
以上碎言,是讀了簡友文章的個私認知,因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