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 @ 剽悍一只貓要采訪 100位牛人,成為中國草根獨立采訪人的目標,覺得非常有趣,恰好自己也在做類似的事情,只是跟貓哥的方向有所不同,我采訪的是身邊的那些讓我感到好奇,覺得有趣的人。雖然與貓哥對比,在做這件事所獲得的積累遠不如他,但有些想法和感悟還是值得分享,因此寫了這篇文章。
一、我的采訪是什么樣的?
與記者調查訪問所有不同,我所做的采訪嚴格上是一種非正式的采訪,因為對象是身邊的人,彼此都認識,因而采訪更像是一種交心溝通,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兩人促膝長談,聊聊生活,談談人生,深入交流。但與一般交流溝通不同之處在于,我的采訪更為主動且有目的性,源起于“我對你的人生 / 你的生活/ 你所做的事情感興趣,想要進一步了解”。
二、為什么采訪的是身邊的人,而不是牛人?
牛人的經歷可能更光鮮亮麗一些,但普通人也是有故事的,只是自己不善于發現而已,正如羅丹那句話說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 缺少的是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從身邊的人著手,最簡單的原因是容易邀約。對于我這種在陌生人面前容易膽怯的內向型人來說, 直接采訪牛人,心里會有壓力和負擔,甚至我會覺得自己不夠優秀,與牛人對話會產生一種無形的自卑感。這種心理是通過不斷挑戰和磨練可以改變的,但這此之前,采訪先從身邊的人著手,可以是作為一個過渡。
采訪身邊的人,是要找那些自己感興趣,讓自己好奇的人,而能否在自己的圈子里找到這樣的人,是需要對生活有一定的覺察力和好奇心的。而去做這件事本就是鍛煉這些能力的機會: Ta 為什么會去做這件事? Ta經歷了什么事情,受到了什么啟發? Ta 是怎么做到的?為什么 Ta知道這么做,而我卻不知道呢?
其次,每個牛人都是普通人,也是經過一番努力一步步成為獨特的人,走進我們的視野,但人們開始關注他們往往是在他們人生綻放光芒的時刻,卻也忽略了他們在孤獨中默默的努力,在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的堅持,而正因為這些付出才讓他們變得與別人不一樣,慢慢與身邊的人拉開距離。在他們還不太成功的時候去就了解,從他們的探索中尋找共鳴體驗,從他們的特有經歷中學習細節和經驗。
第三,牛人能夠給予成熟可行的方法,但未必適合自己。而身邊還在成長的人,他們的方法和想法可能還不夠成熟,只是一個框架或輪廓,但因為自己與他們同屬一個成長階段,反而容易理解,產生共鳴,而牛人提供的更多是指導解惑,思維視角和格局高度。
三、為什么要做采訪?
1. 打破認知的局限
我們是獨立的個體,但也因獨立而受限。一個人在家庭教育、童年經歷以及社會文化觀念的影響下形成了“三觀”,而以自認為對的價值觀視角去篩選我們想要看到的信息,于是偏見和認知局限也就產生了。要打破這種認知局限,就需要形成多元化思維,從多個視角去看待事物和問題,以此才能看到事實的“真相”。而要形成多元化思維,就需要與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年齡段的人接觸交流,從別人分享的經歷和體驗中拓展視野,慢慢學會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
2. 豐富生命的體驗
我們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決定了不可能嘗試所有有趣的事情,體驗別人精彩豐富的人生經歷,也正因為有限的生命,我們渴望自己的一生不白費,能夠有高質量的生命體驗,于是我們就會選擇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去嘗試。而對于那些我們沒有選擇的,甚至是根本不知道的人生選擇,就可以通過擁有這些體驗的人交流。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我們自己沒有選擇的人生必定能在某個生命里得到最佳的呈現,所以去找這樣的人,從他們的人生里感受特有的經歷,以此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
四、采訪的心得
1.從別人的身上認知自我
采訪多了,就會發現一個現象:我傾向于采訪與自己類似的人。類似其實代表一種認可,而且認可別人的人生經歷,才會想著要去做采訪。認可一個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人身上具有與自己類似的品質,或者是自己想要獲得的品質,所以從這點可以幫助自己認知自我:我是什么樣的人?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2.包容才能看到更多
與自己“三觀”不同的人交流,許多想法會發生碰撞沖突,這些沖突可能會讓我們感覺到被對方攻擊,以此做出拒絕承認或持著否定態度,但更多時候是因為自己站得不夠高,想得不夠遠,無法協調,所以才會產生沖突和矛盾。對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和想法,學會去包容,自己可以不去接受它,但要尊重它的存在,這樣才不會因為內心的抵觸,而拒絕了別人生活的美好與精彩。
3.我們并沒有想象中那么了解身邊的人
當我去采訪自己的母親、表哥、叔娘(北方管叫嬸嬸)時,我發現自己并沒有想象中了解他們,自己的習以為然讓我覺得他們是一個樣子,但實際上在聽他們分享自己的經歷時,他們給我的印象卻是另一個樣子。這樣體驗讓我認識到:別輕易說自己了解一個人,即使是相識很久的親人、家人、朋友,他們也有自己不知道的一面,更何況是面對一個陌生人。
4.從別人的經歷看人生
在采訪中,我最喜歡問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的人生轉折點是什么?是在什么時候發生?對你影響最大的人事物又是什么?”
對自己的人生經歷沒有覺察的人,是很難回答出這個問題。處在人生的轉折點,能夠獲得非凡的體驗,但往往這樣的體驗在當下是無法覺知的,而是過了許久后,回顧人生經歷,才會發現那個節點對自己的人生影響之大。可是人生的轉折點不會突然出現,在此之前也是經歷一次次挫折和困難,做出一個個選擇和決定,才會讓自己走向這個人生節點,進而促使人生發生改變。因此,很多時候我很好奇:一個人為什么會成長成今天的樣子,而不是另一個樣子呢?
從采訪身邊的人開始,到采訪身邊人推薦的圈子,再到采訪一個陌生人,這是從自己的舒適圈一點點走出,不斷去拓寬自己的交際圈,也不斷拓展自己的認知,這其中支撐自己的是一份對自己,對別人,以及對這個世界的好奇。
“嘿,朋友,我對你的人生很感興趣,能請教你幾個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