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白巖松的《白說》受益匪淺。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走,就有希望。”很多時候,老是遠遠惦記著夢想,會被現實和夢想之間的差距打敗;不如暫時忘記夢想,腳踏實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生活遲早會回饋你一份厚禮。
對于這一點,我們平時出行去一個地方時特別有體會,老是記掛著還有多長時間能到目的地,那樣反而會覺得路途特別漫長,不去關注這一點,甚至放松得睡一覺,不經意間就到了了地點。說實話,對待一件事太不把結果當回事不行,那樣會沒有動力,就好像在一個非常重要場所,適當的緊張會有利于臨場發揮,但過于注重結果又會使壓力過大,甚至會壓垮自己。
作者把我們闖蕩社會的經歷比喻成過沼澤地,還從大家的行動上劃分出三類人。
第一類人,見前面一片汪洋的沼澤,已經嚇得不輕,渾身打哆嗦直后退,他也可能想鼓起勇氣去試探第一腳,發覺踩進去讓人頭皮發麻,便拼命拔腳往后縮,說什么也不再繼續,不管有沒有前程直接放棄。從此開始逃避或躲避,希望選擇一種一路坦途的生活,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除了吐槽,就是抱怨其中的不公平。這樣的情況,在家庭中被過分保護的人容易出現。
第二類人,信心滿滿,并把計劃攻略細化得非常清晰有條理,可正式實施時才明白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雙腳踩進沼澤地后,連挪動都非常困難,成天奔波,筋疲力盡,再看看彼岸在遙不可及的遠方,慢慢地,所有的激情和豪情消磨殆盡,堅持到了山窮水盡時覺得暗無天日,再也沒不相信明天會有太陽出現,然后徹底敗下陣來。這些人往往可能一百步已經走了九十九步,就最后那一步熬不過去,陷在泥塘中,不再往上掙扎尋找希望,而是放棄了隨著爛泥深深陷進去,出不來了。
第三類人,一開始同樣很失望,很艱難,覺得夢想很遙遠。可他們會適時轉化觀念,諸如先設定一個很近的目標去付諸實施,而不是成天關注著遠在天邊的彼岸,甚至暫時不去想岸在哪里,只管低下頭深一腳淺一腳走好眼前的每一步。走著走著,居然走出了一些掙扎的樂趣,走出些自我價值的承認和肯定。再走著走著,猛一抬頭,發現自己已在岸邊,夢想近在咫尺。這時他們明白過來,他們一路走來更多的是注重了過程本身,沒有刻意去抓住所謂的結果不放,這樣的過程反倒多了些樂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遠的路,不管走的快慢與否,只要邁開腳步行走了,總有到達的時候,前提是不要去走反路,走反路只會南轅北轍,越走離你要去的終點越遠,相信大家的智商還不至于去走一條南轅北轍的路,所以這是可以忽視的一個想法。
人生是一場遠距離馬拉松,每個人的實力不同,自然速度也會有快慢之分,沒必要去在意路途上誰又超到前面去了。人最要命的就是沒有自知之明,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瞎拼,最后還沒到達終點,就把自己給拼垮了,要知道跑馬拉松拼的是誰會分配體力,能保持好耐力和持久性。你比別人能耐得住性子,能堅持,就已經勝了一籌,剩下的就在于你的行動力,你只要一直走,就在前進中,就會有希望。
11.19
48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