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之后我很少看小說,直到村上春樹的處女作《且聽風吟》拿到手的時候我才意識到了這個事情。
大學四年是我讀書最多的時候,因為可以借閱自己喜歡的圖書,那時的時間也比較充裕,畢業之后的這些時間里,專業書籍居多,直到前些日子,畢淑敏的那本《女心理師》讀后開始重溫到小說的魅力,于是陸續購置,三個廚房、三個故事的《憂傷的時候到廚房去》,再到村上春樹的《且聽風吟》(我覺得我需要看第二遍)。
書單里面經常推薦各類書籍,什么獨立的、溝通的、思想的,反正好多好多幾乎每天都有,我只是想感嘆一句世界上的書籍真的好多哇。
從小到大屬于自己的課外書并不多,嗯,準確意義上一定是這樣。
我媽雖然很節儉,但對于學習類的各類資料她是堅決支持的,只是我很少開口要。小學時候的老師很少推薦作文書,都是我們自己到書店選的,那時我并不會挑選書籍,只是按照自己的直覺來,我一直用的那本作文書很小但好在這本書性價比比較高,從三年級到五年級好句摘抄也基本上是從這本書得來的。有的時候看到班級同學拿來那種A4紙大小的作文書,真的好羨慕,不過好在還可以用學習成績來安慰自己。
初二那年,學校組織中文演講,當時去縣城購買輔導書的時候抱著一定要提升演講口才,所以心血來潮買了一本演講類的書籍(然而都忘記了叫什么),回去之后我媽先是批評了我一頓,因為她覺得我就是心血來潮,果不其然沒看幾頁就擱置了。應該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心血來潮的購物沖動慢慢開始展現。
后來為了提升英語寫作和口語,我買了一些列的英語故事小書(但這次我媽并沒有批評我)。這個系列的書籍特別多,我挑了6本,讀完了兩本,后面的四本書也是束之高閣。這些書到現在還放在家里的書柜。高中回家的時候偶爾還會翻看,簡單、易讀,只是我自己當時并沒有合理的利用。
回歸主題。
準確的說我讀完第一本小說《穆斯林的葬禮》,應該是在高一那年。我對時間的記憶,只是從當時的一些細節中做以判斷,我記得當時是自己用一個很簡單的A4紙大小的本子作為讀書筆記本,用鋼筆工整的摘抄讀書筆記,形容明月的那段美麗的句子、用到的自己沒有聽過的成語...
《穆斯林的葬禮》是我和我們班班長(就是那個從初一開始一直到高一的那個班長)借來的,因為她說過,她舅舅家的書特別多,如果我想看,她倒是可以推薦書籍給我。我利用閑暇時間看了這本書,很快就被里面的章節吸引了,里面描述性的話語是那么的美(凡是一遇到自己不擅長的,我就很會感嘆,感覺怎么同樣的話語,作者說的就可以那么的好),我用鋼筆工工整整的在線圈牛皮本上摘抄了讀書筆記,當時還畫了一個人物構圖,梳理書里面的人物關系。
后來同學又陸續的借給我一些書籍,講真話,有一部分我并不是很喜歡,國外的長篇小說讀起來總是讓我自己很頭疼,里面的人名總是那么長,剛開始讀我總要不斷地翻看前面的章節,來回憶書中描述人物的人名,所以我總是不斷地在重復之前,以至于讀完一本書需要很長的時間,即使讀完了也不能完全記住主人公的全名,整本書里面的情節描述,也都是大段大段的。
高考結束,成績出來的那個暑假,那種幸福感是我不曾體會的,沒有了學習任務,家里沒有了吵架的聲音,整個氛圍很和諧,我可以無限制的睡覺,可以隨意的看電視(再也不用趁著父母不在家偷看電視,再也不用聽到門外有動靜的時候趕緊關掉電視假裝學習),可以學習做飯這樣再也不會被別人說我不會做飯了。
也正是那個暑假,某天,我去了縣城的一家超市給家里買生活用品,我雖然不喜歡逛超市,但一旦因為各類需要進入超市之后,我一定要去的是家居用品區。超市的人很少,對我來講這種感覺爽歪歪,二樓拐角處設立出一部分書籍區域,琳瑯滿目的書籍,因為看過路遙《平凡的世界》,很喜歡,最后挑選了精裝版的《人生》(紛繁選擇投射在某個人身上的縮影),篇幅較小所以很快就讀完了(以至于我總是在感嘆路遙怎么可以早早逝去,他寫的書籍好樸實、好精彩,應該有更多的著作才是)。工整的筆記也一直完好的存放在家里(我喜歡的鋼筆字外加牛皮紙)。
大學讀的書越來越多,除了圖書館借閱的書籍以外,自己也陸續的買過很多書,當時的社團也存放了好多的書籍,所以一來二去接觸的就多了一些,理論類的書籍缺少實踐,就顯得比較枯燥一些。
小說類的書籍我一般會花更多心思去選擇,或者直接看書單上推薦的理由,第一:自己的性格相對來說比較敏感一些,更容易傷感,所以在選擇小說類型上更傾向于短、中篇小說,這樣讀起來不會太累,人物更容易梳理一些,我閨蜜說她之所以喜歡村上春樹的作品是因為『他寫的東西很淡,完全沒有濃重的個人情感。不來給你灌輸什么思想,也就是那種“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感覺』。
小說背后的那條線、那個主旨總會告訴著我們一些事情;故事里的情節似乎也是身邊某個人的縮影。
專業書籍的選擇上面,我更擅長一些,我的選擇側重于自己的專業和喜歡的,如果一開始不知道如何選擇,可以去看各類推薦背后的推薦理由,然后自己刻意培養,慢慢的就知道自己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了。
我并不擅長推薦書籍給他人(如果真要推薦,一般也都會從利弊兩方面分析),每個人的喜好不一,更多的還需要自己去體會、去選擇。
生命的長河里,我們就像是某個小說中的主人公,只是各自情節不一,精彩的、不精彩的,至于想要成為怎樣的主人公,還需要你我努力抒寫屬于各自精彩的人生。
故事之外的你和我,又譜寫出一本怎樣的小說。
PS:同步至
微信公眾賬號:薔薇花開的盛夏 (ID:qiangweihua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