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學習
學習者思維模式VS評判者思維模式
欣賞式探詢(from David Cooperrider)
大人才有的恐懼
愛因斯坦說,如果有一個小時來解決一個難題,那么我會用前59分鐘提出一個好問題。
周末亂翻書,偶遇一本叫《探詢式領(lǐng)導(dǎo)》的書,副標題為“如何通過提問題發(fā)現(xiàn)正確的解決方案”。
作者邁克爾·馬奎特已是當爺爺?shù)哪昙o,他同樣非常喜歡和孫子們待在一起,因為孩子們總會問出令人驚喜的問題。這種“驚喜”,不光來自那些天馬行空的“天真理論”,更源于孩童無畏無界的勇氣。因為變成大人之后,要害怕的東西多了起來,哪怕只是一個個小小的“問題”——
- 學習新的東西,萬一有疑問需要咨詢,會害怕:我問的問題是不是太幼稚了?會被老師同儕笑話?
- 如果(自認為)身處威權(quán)地位,當被問及問題時,要擔心:我必須快速提供答案嗎?有沒有辦法回答得出來?
- 在團隊討論中,向別人拋出問題,會發(fā)現(xiàn):拋出的問題立馬讓討論的氣氛碎裂掉?
……
學習工作中,這樣的場景頻頻遇到。當一個人站在leader的位置,是不是就默認他/她比較有發(fā)問的權(quán)力?這種權(quán)力如果被不自知地濫用,會演變成什么樣糟糕的局面?討論各方是不是應(yīng)有對等的機會和權(quán)利?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頻頻照見討論對話的一幕幕場景、各人的溝通模式,自身升起的種種心障情緒……頗有感觸。
通常,我們都太著急
作為團隊進行思考的更好方法,是首先由團隊共同定義問題。
我們總覺得,一個問題就需要有一個答案來配套、來應(yīng)和,就像茶壺要配上蓋子、馬上就倒出水來。但,真的是這樣嗎?我越來越傾向于一種“預(yù)備—瞄準—開火”的思路:
- 比起快速提供答案,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一種更有效的協(xié)作/帶隊方式。
- 提出真正的問題,去逐步逼近中心——這個探詢的過程比得到一個直接明晰的答案,更有價值。
- 學習型、賦能型的提問,將喚起每個人的內(nèi)在動力、調(diào)動自主的反思與調(diào)節(jié),引領(lǐng)成員的能量聚焦于未來的解決方案。
怎么問?ORID、4F
實用的訪談技巧,一個人自言自語也管用
當然這是一套工具化的范式,到不同人的手里、發(fā)揮作用也大不同。《探詢式領(lǐng)導(dǎo)》的作者在書中納集了20多位管理者的“常問問題”——這是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直接看這些鮮活“樣板”,可以比照、揣摩問題所折射出的思維方式。
自我管理:讓好問題賦予你能量
10月份以來,我在“格志”上以問自己問題的方式寫日記。這本書對我的另一層啟(gong)示(xiao)是:它亦提供了一套很好的“自問”范本。這些問題,對我來說是賦能的還是去能的?
問自己的問題,會暴露出當下所關(guān)注的焦點;而關(guān)注什么,最后就會得到什么。
將持續(xù)觀察一陣子。今天同事問我,以下3個問題哪個最好(也是她日記里的自問答題)?
1、如果明天我就死掉了,我希望別人記住我什么/以什么方式記住我?
2、如果明天我就死掉了,我希望我在這世上留下什么痕跡?
3、如果明天我就死掉了,我會不會后悔?
我先不記錄我的回答了。留給看到的人、或者以后的自己,再考慮一遍。
團隊協(xié)作:做教練式的上司
如何更好地支持下屬及團隊。
書中提到,Leader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就是充當下屬的coach和guider(我暫懸置這個觀點)。有個“支持模型”,相信是建立穩(wěn)固的伙伴關(guān)系均能用到的,摘錄在此:
1、通過反思、學習、坦誠的態(tài)度和堅定的決心,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好像在表決心,有點空泛~
2、通過探詢、支持、增加靈活度和自我管理的方式,來分析工作經(jīng)驗。我理解主要是指向“責任”“狀態(tài)”“進展”這一類問題的討論上
3、了解下屬的反饋。需要在對話中有蠻強的即時的洞察力
4、通過對話、反思、解決問題、決策和承擔風險,來制訂行動計劃。
5、以開放、勇敢和全身心投入學習的態(tài)度,來采取行動。
6、持續(xù)地評估下屬的進步狀況。最認同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