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是覺得看張愛玲的文字還是需要一定的心理準備,記得以前也試過要多看看張愛玲的小說什么的,結果看了幾頁的海上花開沒有看懂[允悲]所以當時就放棄了,現在重新能夠拾起也是因為實在是想知道這個這么出色的女子寫的東西到底會給我一個什么樣的感覺。
所以第一個心理準備,當然是做好看不懂的準備,像我這種讀書的菜鳥,估計還得修煉好些年,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好些年才能夠基本上不害怕讀到生澀的文字。
那第二呢,就是張愛玲寫書應該習慣于用方言的樣子,有些時候的很多用法都是用的上海那邊的習慣叫法,所以作為一個純正的外地人實在是很難理解。
第三呢,我們或多或少都應該知道張愛玲的一生的遭遇,特別是小時候的遭遇是比較讓人覺得傷心的,估計也是心中抹不掉的一道傷疤,所以張愛玲寫的書應該是會比較屬于悲情一點的,所以難免看到了有些文字或是故事會是比較難受甚至是難以接受的。
估計我都是有帶著這些的心理準備去讀張愛玲的吧,張愛玲一生的著作應該有很多,而我大學期間應該只是看了半生緣這部小說,當時讀的心情確實也都忘了,但是隱約記得的應該是一個悲劇吧。
那天在新華書店里挑了很久,本來一開始看到小團圓是想說買的,但是后來沒有看到完整的有包裝的就覺得不太好[黑線](買東西還是介意是不是全新的)所以挑著挑著就覺得不知道該怎么選了,后來看到不記得是哪本書的封面上寫的是張愛玲自傳三部曲之一,那我想應該會有一二三部,所以上網搜了一下,知道了雷鋒塔是第一部,所以才決定了買雷鋒塔。
雷鋒塔是張愛玲寫的英文自傳是由另外的作者按照張愛玲的用字風格翻譯成中文的,當時實在國外出版的。
寫的是幼年時期到16歲的這個時候的張愛玲,也就是雷鋒塔中所講的琵琶。
琵琶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和姑姑出國去了,留下琵琶和一個根本不關心琵琶的父親,可以說父親從來沒有愛過她,父親常常是跟姨太太在一處抽鴉片,基本上不大注意到她,她在家都是由老媽子照顧的,大部分時間是何干在照顧她,陪她睡。
等到她的母親好不容易從國外回來了,母親卻和父親離婚了,她和弟弟跟了父親,母親對她說她不是自愿的嫁給她父親的,是被迫的,離了婚反倒是好的。
母親無疑是漂亮的女子,可以算是新生代的女性,我想張愛玲之所以能夠有之后的成就,大多也是早年受到了母親的一些影響,母親始終是支持琵琶去上學的,讓琵琶學鋼琴。
但是母親始終是不夠愛她的,母親始終是覺得生活虧欠了她。
父母離婚之后,母親又到外國去了,之后父親走明媒正娶了一個女子,也就是說琵琶有了后娘。后娘也抽鴉片,所以算得上和父親是臭味相投。
之后母親回來之后問琵琶愿不愿意到國外去讀書,琵琶感到這是真實的自己可以掌握的未來,所以自然是想的,但是家里的光景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家里雖然也是有些財產,但是鴉片的價格也是持續的在上漲,父親自然事有些不愿意的,一提到這個事情當然就有些不愿去細說,再加上后娘雖是沒有明說,但是白白的要出這么多錢供前妻留下來的女兒去讀書自然是不愿意的。
后來琵琶估計是瞞著家里去參加了考試,因為考試的第一天有地方被丟了炸彈,所以母親叫她不要回家去了,怕家里第二天不放她出來考試,所以在母親那里留宿了一個晚上。
等到第二天回家去的時候,按說這沒有什么關系,但是后娘確這樣無緣無故地打了她,她自然覺得委屈就也打了回去,后娘就哭哭噠噠的跑去告訴課父親,父親很是生氣對她拳打腳踢,最后她被關在了家里,后來來病了一場,也就是因為病了,大家有些疏忽了,琵琶才有機會逃了出來,她知道從此她跟這個加再無瓜葛了,其實就在她背關在家里的時候她就知道了這個事實,但是她并不覺得傷心。
唯一的放不下的估計是一直照顧著她的何干,但是何干對她的感情其實自從她有了出國念書打算以后就變了樣了,原先何干是指望隨著小姐一起嫁了,一直服侍小姐到不能動了的,可是她的這個指望在她決定出國讀書的時候就變得沒有了盼頭。所以后來在琵琶的弟弟棱死后,何干就坐火車回老家去了。
琵琶逃到了母親和姑姑的住的地方,暫時和母親生活在一起,上次考試沒有通過,所以暫時還是要去補課。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次弟弟帶了一包東來到了這里,棱一向是話很少的,也很少有自己的意見,但是他是男孩啊,所以母親一直說她從來不擔心父親會對棱不好。
這次棱所想不回去了,但是母親卻說她負擔不起兩個人,叫棱回去了,還是說棱是男孩子,父親不會不管他地。當時看到這一段心里真的是特別地難過,之后不久棱就因為肺結核去世了。棱去世的消息傳來的時候,母親好像竟也不是特別難過的樣子,只是去評論是為什么這樣子,要叫他去看醫生不看這樣子的話。
聽到這些如何不叫人覺得寒心呢。
雷鋒塔中對了母親的描寫不算太多,只說她很漂亮,是被迫嫁給了父親,最后跟父親,最多的時間是住在國外的,琵琶再她母親的面前可以看出來是有一些拘謹的,她知道母親是漂亮的,同時也是很遙遠的。
但是對于母親對棱的態度,以及對于棱的死的一中反應,真的沒有感覺到一絲的母愛,或許她始終是覺得生活虧欠她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