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手里的金錢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
———— 盧梭
既然談錢,就先來看看什么是錢?
沒錯,什么是錢?你了解錢嗎?如果你認為很了解它,那么現在就可以開始算算自己家里到底有多少錢?
開始盤算,自己家的現金有多少?自己的銀行活期存款有多少?對了,你還記得要加上定期存款,只要你愿意,馬上就可以取出來,只是要損失一部分利息。
你又想起來借給別人的錢,這當然算是你的錢,你要算上。但是你不能馬上拿到,那么什么時候拿到?能拿到多少?這都是問題,你心里開始打問號,怎么樣計算這部分錢好呢?
你可能還買了股票、國債等其他的投資理財產品,這算不算你的錢。當然算了,但他們現在值多少錢?你還要趕快去看看股價、債價,來計算一下。
如果你手上還有幾套房自己,一個自己住的,其他投資用的,這些錢該怎么算?如果自己住的房子,也用現在的房價換算成錢的話,那么你家的電視、家具該不該估算一下,也換算成錢呢?
慢慢的你自己也開始糊涂了,具體自己家里有多少錢?你自己也不一定說的清楚。
一個家庭有多少錢都這么難算,何況一個國家呢?你還敢說自己很了解錢嗎?
看一下,國家對自己錢的基本定義:
M0:流通中的現金。
M1:M0+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
M2:M1+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等。
M3……
這是大多數西方國家的習慣定義,但是就是這樣的貨幣定義,各個國家卻又不盡相同。比如:這個定義就和中國央行對于貨幣的定義略有差別。
我們都知道,錢印的多了,錢就不值錢了。從供給和需求來看,錢的供給增加了,自然不值錢了。物以稀為貴的原理,對于錢也不例外。
怎么會這樣呢?
先看一下,經濟學嚴謹的解釋:
經典的幣量理論。MV=PY,這是一個恒等式。
M表示貨幣量,V表示貨幣流通速度(一般認為不變),Y表示實際GDP或產出,P是GDP平減指數。
進一步,用百分比變動的形式來把數量方程式寫為:
M的百分比變動+V的百分比變動=P的百分比變動+Y的百分比變動。
貨幣量M的百分比是由中央銀行控制的。貨幣量的流通速度是不變的,所以V的百分比變化為零。P的百分比變動是通貨膨脹率,既體現了所有物價的上漲情況。Y的百分比就是實際GDP的變動。
錢印多了,就是M的百分比增加了。如果實際GDP沒有增加,實際GDP是什么?就是具體生產的產品和服務,比如:蓋了一棟房子,生產了一件衣服,提供了一次理發服務等。那么P的百分比就一定要增加。
再看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假如社會上只有100件衣服,100碗飯和一棟房子這三種商品。社會上有貨幣10000元。衣服和飯的價格都是10元,房子的價格是8000元。
現在開始印錢,印上10000元,這樣社會上就有20000元了。這就是上面公式中的M的百分比增加了100%,如果沒有新的衣服、飯和房子被制造出來,也就是Y的百分比不變,那么P的百分比就一定增加。
P的百分比怎樣變化?這就有很多情況了。由于P代表所有的物品的價格,上面的這個例子中就包括三種物品。
比如:房子可以長期使用,如果多出來的全部都買房,那么房子的價格就變成了18000,價格上漲了125%。這就是為什么近幾年,明明印了很多錢,卻沒有大的通貨膨脹,也就是為什么CPI一直不高,因為錢都流到了房地產上。
倘若政府一聲令下,這三件商品中,不讓買房了,可以隨便交易其他商品。假如資金均勻的流入另外兩種商品,那么衣服和飯的價格就會變為60元。現在政府基本上已經堵住了資金向房地產的流動。多多少少水會流向其他商品,物價就會略微抬頭。
錢印多了,物價肯定要漲,但商品有成千上萬種,哪一種物品的價格會漲呢?
這里面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從貨幣的角度看。
再看公式:
M的百分比變動+V的百分比變動=P的百分比變動+Y的百分比變動。
M的增加是什么增加呢?M0?M1?還是M2?
居民個人拿到錢,買東西,都是用在吃的、穿的和基本的生活用品。這些東西具有什么樣的特點?首先這些東西,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也就是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里面包含的商品。其次,人們平時購買這些商品,基本都是使用現金,也就是實用M0進行購買的。所以如果長期看,CPI與M0的關系十分密切!
M0是基礎貨幣,只要央行不開印鈔機,CPI一般不會大漲。
企業和一些居民購買的工業品、原材料等一些大額的物品時,就不可能會使用現金,一般都是銀行的活期存款。也就是說在用M1進行購買,毫無疑問,生產價格指數PPI和M1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活期存款終究大家還是要拿出來購買消費品的,所以如果長期看,CPI與M1的關系也十分密切。
這樣從M1的角度看,我國央行超發貨幣了嗎?看一組數據:2008年,央行的總資產規模是19.9萬億,截止今年8月份,央行的總資產數據為33.4萬億。八年增長了67.8%。貨幣超發的多嗎?多不多比較一下。看美國:2008年美聯儲的總資產為0.9萬億美元,目前為4.47萬億美元,八年增長了396.7%。所以我國央行印的貨幣并不多。這里的不多僅僅是說M0 、M1不多。接著看M2。
過去的八年間,如果說什么東西的價格漲的最厲害,我相信很多人,立馬就能回答出是中國的房價。
那么現在來看,如果你們家想買房子,你會怎么購買?肯定會把家里的存款都拿出來,很多情況下,家底都拿出來了,還是不夠,還是要貸款買房。這個時候,你就是在用M2買房,對的,房子這一類資產的價格與M2的關系最為密切,如果M2的供應量增長率高,那么房子的價格就會跟著漲。
看一下中國的M2 ,截止今年8月,美國的M2為12.9萬億美元,日本的M2為8.7萬億美元,中國的M2高達22.7萬億美元,超過了美國和日本的總和。
這么高的M2 ,房價怎么可能低。有人統計過,賣掉北上廣深現在能買下整個美國啦!看了一下M2就不奇怪了,本來M2就接近美國的兩倍了。這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什么人民幣要貶值,不貶值,單制造貨幣就能買下美國,哪有這么好的事?
其次,從供給和需求來看。
只有某些供不應求的商品和服務才會漲,供過于求的商品和服務則不會漲或漲得相對少。
錢印多了,人們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就會增加,如果供給不增加,那么價格就會上漲。如果某種商品除了國內有供給,全球其他地方也可以廉價供給,那么,當國內價格上漲的時候,進口就會大量增加,于是供需關系又平衡了。比如:部分食品的供給卻是全球化的,從長期來看,那些可以貿易的商品的價格就不會大漲。
但是,有些東西既不能通過產能擴大來增加供給,也不能通過全球貿易來擴大供給。當需求增大的時候,該東西的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漲。如北京、上海、深圳的住宅,由于這些城市土地供給是有限的,作為不動產,無法通過國際貿易來進口土地,隨著貨幣的泛濫,城市居住人口和投資人口不斷增加,購房需求大幅上升。
此外,過去勞動力相對過剩,資本相對短缺,所以勞動力很便宜。如今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連續五年減少了,變成短缺,但資本過剩了。于是,勞動力價格上升,市場利率水平下降,因為利率就是資金的價格,資金供過于求,利率自然下降。未來這種趨勢還會很明顯,利率不會上升。物價一旦上來,就很難下去,勞動力也一樣。
錢變多了,會不會有通脹,關鍵看兩方面:水,流向了什么地方?水流向的地方,有沒有吸收能力。有沒有吸收能力,關鍵就看,這個領域能不能很快的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比如:資金流向房地產,沒問題,關鍵是土地供給太少,如果放開土地管制,房價根本不可能有這么大的漲幅。
從房地產到股市,再到現在正在Ing的債券市場,還有瘋狂的商品市場,盡管在不同的市場,但是其發生的來龍去脈和最基本的道理卻是一模一樣。
未來M2 這趟水,還是會不斷的放出,國家放這么多的水,本想讓其流入實體經濟,來解實體經濟的渴,但是實體經濟這頭倔牛就是不喝水。牛不喝水,水也要流。目前來看,房地產這個地方,被堵住了,估計短期很難流進去。股市里,近期來看,流入一點。匯市流入不少。
不了解貨幣的人,在為自己一天辛辛苦苦賺了一點錢而倍感欣慰的時候,殊不知,自己的錢就開始被稀釋了,而且幾乎從來都沒有停下過。如果你的金錢的增長速度趕不上,貨幣的發行速度,那么你就是在倒退。可怕的不是自己在倒退,可怕的是自己竟然不知道自己在倒退,更不會知道為什么在倒退。
知道自己處在逆水行舟的河流中,才會想辦法找到水流的方向,去水流的方向保衛自己的財富吧!
世上的喜劇不需要金錢就能產生,世上的悲劇大半和金錢脫不了關系。 —— 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