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繼續晨練,雨過天晴,空氣清新;綠葉蔥蔥,草兒油油;林間小徑,略帶濕滑;茂密的樹叢中,些許鳥兒嘰嘰喳喳歡歌起舞;空氣中略帶著一股股雨后清新濕潤和花草的清香,我大口大口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近處,凝聚在樹葉上的雨珠嘀嗒嘀嗒地往下滴,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發出異常清脆的音響。走在幽靜的小徑上不時能看到一只只蝸牛在蹣跚,恰巧這時我收聽的電子書正在播放《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臺灣作家:張文亮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卻總是那么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在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繼續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么上帝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么?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原來夜里的微風這么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么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只蝸牛牽我去散步。
我放慢步伐,仔細收聽完這首詩。以前從微信中也看到過,但是沒有觸景生情,今天很是應景。于是我停下腳步,把路邊的三只蝸牛放在了一起來觀察,并拍下了他們前行的全過程,此情此景讓我感觸頗深。
場景一:【并肩前行】剛開始時,蝸牛媽媽與小蝸牛在一起;而后,蝸牛媽媽帶著小蝸牛前行,走了沒幾步,小蝸牛就趕上了媽媽;過來一會兒,小蝸牛很快就超過了媽媽,并帶著媽媽前行,小蝸牛速度很快,媽媽在后邊追呀追,感覺到媽媽有些吃力。
剛開始,蝸牛媽媽背著小蝸牛,小蝸牛不敢動,蝸牛媽媽步履蹣跚;而后,小蝸牛感覺到不舒服就開始試探著慢慢移動;過來一會兒,小蝸牛使勁地掙扎,很快就脫離了媽媽;最后,小蝸牛和蝸牛媽媽都松了一口氣,自己走自己的路。
場景三:【多重保護】
剛開始,小蝸牛、蝸牛媽媽、蝸牛爸爸同在一起;而后,蝸牛爸爸靜止不動,蝸牛媽媽向另一側前行,小蝸牛就跟著媽媽;過了一會兒,蝸牛爸爸開始行動,小蝸牛左右搖擺了一下,最后轉移方向,跟著爸爸行進,媽媽跟在最后邊;最后小蝸牛擺脫了爸爸和媽媽,頭也不回不顧一切地往前爬行,蝸牛媽媽和爸爸不放心并肩前行共同保護小蝸牛。
小蝸牛擺脫了爸爸、媽媽的保護和束縛,終于放松啦!他拼命地往前爬行,速度很快,感覺到好輕松、好愉悅。我看到他全身的筋骨都伸展開了,小蝸牛從林間小徑迅速的爬到路邊草叢中,去找尋自己想要的東西,一份自由的空間,給予了他更輕松的心情。
品味生活: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不是叫“我牽蝸牛去散步”,而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呀!
偶爾和蝸牛一起散散步,你一定會發現許多平時沒有注意到的美麗。人生不能一味匆匆趕路,那會使你錯過很多東西。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回響,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從沒完沒了的生活里探出頭,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隨感:
通過今天的觀察,有了自己新的見解。大多時候,我們總會把孩子比喻成蝸牛,真希望更多的家長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放慢腳步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孩子之所以像蝸牛,是因為他們的腿腳都被父母牢牢地束縛了,他沒有了自由行走的空間,久而久之,也失去了行走的能力。但是,做為家長的我們,一旦一點點放手,逐步放權給孩子,當孩子有選擇和獨立行事的權利時,孩子就會通過獨立思考和反復實踐不斷摸索經驗并總結教訓,最終會像撒韁的野馬一樣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