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恐怕就要數日本了。在講抗日戰爭之前,我們應當理清這場戰爭的來龍去脈,腦子里面留下框架之后,再補充細則。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波及到南滿(今遼寧),義和團民扒了當時由沙俄經營的“中東鐵路”的南滿段。于是,沙俄出兵,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的廣大領土,這個軍事占領的歷史,從1900年開始,持續到1905年,前后幾乎有5年的時間。在此期間,清政府一直抗議、要求沙俄撤兵,但沙俄敷衍搪塞,已經作長期霸占的打算。
日本自從甲午戰爭之后就致力于控制朝鮮半島,沙俄對東北三省的侵占和盤踞,于日本對朝鮮的控制,構成了很大的威脅。所以在1904年,日本出兵中國東北、攻擊沙俄軍隊。日俄戰爭爆發。
其結果是日軍打敗了俄軍、占領了東北三省。戰后,日本和清政府談判,一方面,日本向大清國歸還了東北三省的絕大部分領土,另一方面,日本以條約的形式,從中國東北取得了殖民特權:兩地(旅順、大連租借地),一路(南滿鐵路),一林(小部分林產),一礦(小部分礦產)。這個條約,當時叫做《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含“正約”和“附約”,正約為綱要,附約為細則。
緊接著,日本以保護南滿鐵路以及租借地為名,向南滿鐵路兩側派出了一支殖民地部隊,這支部隊,依地方取名,叫做“關東軍”。
1915年的時候,依據上述《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大部分殖民權益即將于1923年到期,日本殖民者不甘心將吃進去的肉吐出來,于是日本政府脅迫袁世凱、簽署了《民四條約》,這就是歷史上的“二十一條事件”。據此,日本殖民者將其在南滿的大部分殖民權益,延長了99年。
與此同時,在中國廣州,國民黨于1924年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一大)之后,公開打出了“打倒帝國主義”的旗號,在蘇聯靠山的支持下,國民黨開始排擠英國和日本在中國的殖民勢力。國民黨強勢收回漢口英租界之后、將矛頭對準了日本,公開宣稱要廢止《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收回旅順、大連、南滿鐵路等日本殖民利益。
也就是說,在1920年代,日本在中國北方和南方,同時遭到了中國民族主義的反擊,其中北方(張作霖)是暗反,南方(國民黨)則是明反。
時勢激起了日本關東軍的反彈。1928年初夏某日,關東軍參謀在皇姑屯(今沈陽郊區)將張作霖炸死。
張作霖之死進一步堅定了其子張學良的抗日之心。于是,短短半年之后,張學良宣布:結束北伐戰爭,東北歸順國民黨。這件事,史稱“東北易幟”。
東北歸順南京政府之后,國民黨立馬在東北設置了黨部,并在東北實施了更為激進的抗日政策,有計劃地策動反日運動,并由國民政府明確提出具體步驟、收回日本在歷史上取得的東北殖民特權。
于是,日本政府在這個糾紛點上,和國民政府開展了三年時間的外交談判。國民黨在“革命外交”思維的指導下,一直不予退讓。
不料,在扯皮的過程中,1929年爆發了世界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受到嚴重挫折。經濟重挫使日本軍閥勢力和強硬派有所抬頭,而對中國持和平外交態度的日本政府,其在日本的民心則每況愈下。
北邊,1928年蘇聯開始搞第一個“五年計劃”,日本軍閥認為: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旦完成,蘇聯的實力將大幅提升,日本在滿洲對抗蘇聯南下的勢力均衡,即將難以為繼。
在種種刺激之下,日本關東軍看準了日本的民心,于是關東軍瞞著日本政府、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并軍事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關東軍意圖使東北成為:1、日本經濟殖民基地;2、日本對蘇國防基地。
不久,國際聯盟對這個糾紛作出了對中、日雙方各打五十大板的裁判,即《李頓報告書》。“國聯”認為:主要錯在日本;但是國民政府不遵守國際條約,很難獲得西方的認同。國民政府和日本政府,都不接受國聯的裁判。
與此同時,日本制造了“滿洲國”,國民政府堅決不承認偽滿,這就使關東軍有了不安全感。為了“鞏固滿洲國的后方”,關東軍的黑手越過了長城、開始在華北地區清除國民黨力量、策動華北獨立。日本軍閥策動華北獨立的行為,在華北地區激起了劇烈的抗日思潮。
僵持了6年之后,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在黑暗中向演習日軍射擊的事件,盧溝橋事變爆發。7月11日,日本內閣下令出兵三個師團到華北、向國民政府施加壓力。這個舉動使蔣介石失去了妥協的可能,于是,國民政府決定發動全面抗戰,并調動五萬國軍、進攻駐扎在上海虹口的四千名日本兵,淞滬戰役爆發,日本火速增兵上海,4個月之后,日軍攻陷南京,開展大屠殺。
戰爭期間,日本政府與國民政府通過各種渠道開展談判,但隨著戰事對日本有利,日本咬住“承認滿洲國”一條不放,而這一條正是國民政府無法接受的,所以屢次和平談判無一成功,于是日本決定打到國民政府投降為止,而國民政府則遷都重慶,計劃抵抗到底。
日本在亞洲的暴行使美國逐漸走向對日敵視、并于1941年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和石油禁運,這樣一來,缺乏石油的日本就等于被宣判了死緩。為垂死掙扎,日本咬牙對美國開戰,最終走向了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