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冥想工作坊中,Andre老師為我們這些參加瑜伽教師培訓的同學們分享了20多年來作為老師的感悟,讓我感觸頗深。
一、關于瑜伽教學,需要在兩個層面上讓學生達成理解:
1)在知識層面上,讓學生從大腦中理解邏輯;
2)在體驗層面上,讓學生用身體感受和理解瑜伽。
二、作為瑜伽老師,需要有寶瓶精神,學會放下小我,由衷的為學生著想
瑜伽最重要的是關注關系、建立連接,老師不僅僅要在自我練習中與自己身體、能量、意識連接,也要與他人和世界的能量與意識連接,幫助他人學會與自己的身體、能量、意識連接。
放下自己“老師”的title,放下自以為是,不要覺得”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好老師,首先要學會聆聽學生的需要,學會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好學生。教學的目的,最終是為了能夠讓學生能夠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也能獨立的自我練習,能夠不依賴老師。讓自己在學生的心中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而不是讓學生的支持成為供養自己能量的來源。付出和幫助別人,是一種能量開放和釋放的狀態;而非要求回報、成為能量的索取者。
把自我練習和授課嚴格的區分開來。自我練習是針對個人情況的深度探究;而授課是為了幫助學生去學習,而不是當成自我練習,或是為了拯救自己、讓自己感覺更好的一件事情。
即使自己成為瑜伽老師,也需要經常跟隨自己的導師,讓他作為監督者和建議者,能夠經常警醒自己。
三、教學的動機
學生可以分為3種類型:1)客戶:需要具體的解決方案(例如如何解決脊椎疼痛、身材等問題),對與靈性不感興趣;2)弟子:對于人與宇宙的連接更感興趣,尋找靈性的指引。3)學生:介于1)客戶與2)弟子之間,既需要解決實際問題,也需要靈性指引,更重要的是獲得支持。
堅持自己的教學風格和信仰,而不是為了滿足物質、或是滿足自我被別人崇拜和關注的感覺,去”追隨學生“。堅持自己,才能吸引到同頻的學生。
教學的動機需要非常純粹,時刻銘記著自己的初心——老師的角色是”a keeper of human treasure",是一個橋梁和傳遞者,幫助學生發現和探索瑜伽幾千年來的寶藏。
四、以瑜伽八支的方式,來對待教學這件事
教學,本身也就是練習瑜伽,建立在教學中從yama(持戒)到Samadhi(三摩地)——全然而忘我的投入教學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