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想要底層殺出,逆襲成王 ,必過 5 關
每個人都想突破自己的階層,確實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但反觀歷史,劉邦,劉備,當代企業家俞敏洪,劉強東等都是從最底層,突破到最頂層的真實案例。這說明章根逆襲,并不是凡人不可實現的神話,而真正要想實現草根逆襲,首先你必須完成5大突破。
1、道德突破
我們從小接受的儒家教育就是孔融讓梨,讓我們在利益面前,不要去爭取才是好孩子,結果我們最后都變成了有道德的窮人。其實貧窮一定不是真道德。因為給不了家人好的生活,謙卑的人,永遠會失去本來屬于自己的機會。
有野性的人,永遠會搶到本來不屬于自己的機會。我奉勸年輕人在你沒有成就之前,最好不要交所謂的朋友,浪費時間,用這些時間去奮斗事業。在你沒有成就之前,不可能有真朋友。
真正的大成者,都是突破了偽道德的捆綁,其實真正成大事者 ,—切都以結果為導向,目的性極其明確。即使在感情上,心里也有惻隱之心,和良心不安,但為了更長遠的長治久安,也必須要跳出小情小義的道德束縛。
電視劇《天道》里有一段情節,引起了很大爭議,男主角丁元英的父親病重,醫生說∶救過來大概率也是植物人。丁元英說∶如果會變成植物人,那我有什么辦法讓他死嗎?
他大哥聽到這里當時就發火了,罵丁元英大逆不道。后來他老媽知道了這個事,也氣的不行,罵丁元英不孝∶都說養兒為防老,如果像你這樣,防什么老啊?丁元英的回答是媽,如果您養兒就是為了防老,那就不要說母愛是偉大的。他老媽聽了,氣的差點背過氣去。這就是強者思想和弱者思想,最直觀的體現 !
什么是強者思想 ?
就是遵從客觀事實做選擇,而不是只唯道德 ,道理,脫離現實,死板教條 ,沒有對與錯的思想 ,只有符合時代的思想。如果父親變成了植物人,讓他走 ,好過讓他活受罪,而不是為了一個孝順的名聲,讓老人受罪,兒女拖累,這就是遵從客觀事實。
當然,現在還沒有安樂死的立法 ,而丁元英也只是詢問一下,結果都被他大哥一頓罵,可見強者的思想體系和大眾的思想體系,對立之嚴重。導致這個對立的原因,在于傳統儒家思想給人的影響,對于孔孟之道,我從來沒有否定過,并且在我心中,孔孟之道,絕對是偉大的。
問題是很多現代人在學的過程中,學過度了,只唯了孔孟之道,甚至奉為人生真理,這是極其可怕的,每一種知識,都是有時代性的,馬克思哲學講實事求是,就是要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自己也要發生變化。
孔孟儒學的背景是古代,在那個年代大部分百姓都是文盲 ,因為連年戰亂,百姓生存困難,根本沒錢去請老師教學,而且古代階級分化嚴重,只有富人子弟才有學習知識的條件。所以孔孟儒學的偉大之處,在于給了窮人學習的機會,讓百姓知道基礎的做人規矩,道德,禮儀,仁義。
而這些基礎道德知識,在今天這個教育普及的時代,小孩從幼兒園就開始學了,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學了十幾年的品德教育,難道還不夠嗎?總不能一輩子只學個做人的道理吧?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民這輩子只有一個命運 ,就是種地,在那樣的環靜下,他學到道德,禮儀,仁義這些做人知識,已經屬于高級學向了。
但這個時代不同,今天是商業時代,人人都有逆襲的機會,如果你還只是學這些基礎知識,拿來指導這個時代的自己,是遠遠不夠的。一道菜要想好吃,需要有水,但也要有鹽吧?我沒說否定水,而是你好比已經有了很多水,接下來要在往里放鹽吧?鹽是什么?強者思維,人性學,商戰學,規律學 ,就是以客觀事實為導向。
舉個例子∶老媽和老婆同時掉水里 ,你會先救誰 ?不用說,多數都會說,先救老媽 ,然后一堆孝道 ,大道理。
什么叫以客觀事實為導向 ?
誰離的近救誰。那如果離得一樣距離怎么辦 ?又是一堆人會說那肯定救老媽,否則還算人嗎 ?
你看,全是道德觀,孝道這些道理做指導,有思考客觀事實嗎?如果老媽本身已經年事已高,身體已經很差,而老婆生了兩個孩子,并且孩子還是幼兒,請問先救誰 ?
肯定一堆人還是說先救老媽,說白了,你心里也知道救老婆更合適。因為畢竟老婆走了,兩個幼子就沒了母愛,母親年事已高,救下來就活的開心嗎?讓兒子家庭破碎,自己兩個孫子失去母愛為代價,而活下來的老人家, 每天是否都會內心煎熬和自責?
但你這個兒子就活的挺好,因為你落了一個大孝子的稱號,把痛苦和聚暴力都丟給了老媽,自己在找個老婆完事??蓛蓚€孩子呢?你找多少個格婆,能換回他們母愛的缺失?孩子痛苦,老媽痛苦,老婆娘家白發人送黑發人痛苦,而你落了個大孝子,心安理得了。
根據客觀事實做選擇,才能看到真相 !
沒救老媽,救了老婆,老媽走的釋然,幼子得到母愛,自己背上—個不孝子的罵名,痛苦自己承擔。在弱者思維里,是無法承受這樣的罵名和良心的譴責的,所以選擇違背事實規律,把痛苦丟給老媽和孩子,給自己換來美名和良心安寧。
這是真道德嗎 ?是真孝順嗎 ?全是形式化的偽善。
那些嘴里全是道德仁義的人,是否真的講道德仁義,還是用這些漂亮話顯示自己的高尚 ? 你會見人就跟別人說∶告訴你,我是個男人噢。不會吧?因為你不需要說啊,你本來就是,你為什么需要刻意說呢 ?
如果你是個女人,你女扮男裝,你會怎么做?你會刻意給自己粘個胡子,然后走路說話,刻意顯得像個男人,有意無意還要提醒一下別人∶我做為一個男人,如何如何…
這像不像那些經常把道德感情掛嘴上的人,強者思想里,根本不屑于把感情道德善良掛在嘴上,錢上見,事上見,還用說出來嗎?知行合一,就是不用說道理,你就是那個道理的化身,刻意說出來的愛,都是虛假,聽起來好聽的道理,都是空話。
2、情感突破
層次越低的人,內心就情感越敏感,全身都是痛點,簡稱情感脆弱綜合癥。一點小事,就動不動內心受傷。一個真正的成功者,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后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被自己的情緒所影響,不被周圍的關系所羈。
如果一個人被關系和情緒駕馭,只能夠活在麻煩之中??扛星榻⒌?,都維持不久,靠利益捆綁的關系,才能天長地久。用經營感情的時間,經營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你的能力要強大到讓身邊的人沒你不行,有沒有他們無所謂。
她們沒你不行,自然對你的感情海枯石爛,你有沒有她們無所謂,你就不會被她們所傷。
一個人是否真正長大的唯一標準∶就看他是不是越來越現實。你這輩子學再多知識,只要你沒有經歷賺錢 ,賺大錢 ,放下錢的過程。你學任何東西都沒有真正學懂,只停留在了字面!本質是,你學一切東西都必須要變現,變成現金,變成現實中的結果,否則根本沒學會 !
怎么賺錢 ?就是把事緣放第一位。
用全部精力時間去經營好你的合伙人,你的員工,你的顧客。那你說,那我家人呢?父母呢?不管了嗎?記住!不要用你去照顧他(她)們,用錢去照顧他(她)們!把這句話讀三遍!她們不需要你,她們真正需要的是你的錢。在這個基礎上能偶爾在看看你這個人就可以了。如果沒有錢這個基礎,少去見親戚朋友,別人會害怕!他們會怕你借錢。
3,欲望突破
我們從小到大都聽過一句話,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為什么說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呢 ?因為,一個人想突破現在的限制,不僅僅是體現在智慧上,還有對自己的控制力上。越是底層的人,動物化就越嚴重,完全是依照自己的欲望驅動,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不想走出舒適區,懶惰,拖拉,所以這些被生理驅動的人,自己的人生都無法掌控,還談何掌控別人。
你要用另一個更大的欲望,來控制自己好吃懶做的欲望。用對目標的欲望,降服自身的生理欲望。目標的欲望其實就是唐僧,生理的欲望其實就是八戒。要么用取到真經成佛的欲望來控制自己,要么用回到豬圈享樂的欲望控制自己?;氐截i圈的快樂是暫時的,未來是要被宰的,你自己看著辦吧!
真正的強者,都是"無依無靠"
人心很現實,別人和你聯手,是利益的驅使,并不是真心要幫助你,別人愛你,也許是愛你的容貌和錢財,并不是愛你的"內心";有人扶你一把,是可憐你,是良心過意不去……
人生的河流里 ,有人陪你走一段,有人只是路過而已 ,有人陪你很久,但沒有人真正陪你"永不分離"。就是深深相愛的兩個人,也有—個人會先走,留下來的那個人,還是孤苦無依。真正厲害的人,都是無依無靠。沒有靠山,就把自己變成山 !
4、觀念突破
觀念是具有階級屬性的,一切你認可的觀念,都是2000年來不斷灌輸給你的結果,而我們想走向成功,就必須突破觀念的束縛。
你為啥道理懂了一堆,還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因為有道理的,基本都沒啥用。有個段子:有人誤入一個博士群里,發現有人在討論∶一滴水從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體下來,砸到人會不會砸傷?或砸死 ?群里一下就熱鬧起來,各種公式,各種假設,各種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計算,足足討論了近一個小時。這時那人默默問了一句∶你們沒有淋過雨嗎 ?(哈哈)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靜……然后,然后他就被踢出群了!
有文化真可怕!
99%的普通人學的都是,有道理但沒啥用的,所以才會有那句感慨,道理學了一堆,還是過不好自己的人生。因為有道理的東西,基本沒啥用!而 1%的高手,只學有用的,不管有沒有道理,結果成功了。說白了,道理,是普通人學的知識,而高手,基本是不按道理出牌的。
5,思維突破
第一∶決策思維
決定你人生命運的,往往就是你的幾個關鍵選擇。人生在世,選擇無處不在,有些選擇是無足輕重的∶比如晚飯吃炒菜還是吃火鍋 ?旅游選擇云南還是去海南?出差是坐高鐵還是坐飛機 ? 但有些選擇是關乎命運的 ∶比如在老家發展還是去北上廣深?自己創業還是進公司打工 ? 嫁給張三還是嫁給李四 ?
第二∶ 目標思維
別把"愿望"當成目標,否則就是一場幻想。
什么叫愿望?我想當世界首富,我想娶選美冠軍,我要登月球…有理想是好事,但天天只活在理想里,而沒有在現實中一步一步行動,那就是自欺欺人,我們往往把愿望想得太美好,卻把現實想得太簡單。
第三∶迭代思維
莽撞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 ,因為凡事只要先干起來 ,就已經成功一半了。越不行動越焦慮,越焦慮越不行動,這就是個惡性循環。
我們從小被教育得做事情要三思而后行,但我們大多數時候只做到了"三思",卻做不到"后行"。為什么呢 ?因為我們在做一件事情前,總是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認為市場競爭太激烈,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然后一步一步的陷入做與不做的猶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