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邢臺的成語典故】項羽【破釜沉舟】和韓信【背水一戰(zhàn)】
巨鹿一戰(zhàn)《史記》出這三個成語
【破釜沉舟】【以一當(dāng)十】【作壁上觀】
“破釜沉舟”這一成語典故發(fā)生在邢臺巨鹿和平鄉(xiāng)一帶的漳河之濱。時間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是時,秦將章邯率兵進攻楚國,殺楚將項梁。項梁是項羽的叔父,項羽發(fā)誓為叔父報仇。此時,秦將章邯又乘勝進攻趙國邯鄲。趙王兵敗退守巨鹿(今平鄉(xiāng)縣西南)。章邯派大將王離圍巨鹿,自己駐軍棘原(今名棘家寨,在巨鹿城南七里)。章邯、王離兩軍駐地相距七里,呈抵角之勢。中間筑有甬道運送糧草,南北呼應(yīng)相互增援。趙王被困,兵力不足,糧草將盡,危在旦夕。急向楚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領(lǐng)兵救趙。宋義駐軍安陽按兵不動,整日飲酒作樂。項羽報仇心切,怒殺宋義;楚懷王封項羽為上將,命其率兵伐秦救趙。《史記·項羽本紀(jì)》記載,是時,諸侯國懼怕強秦不敢出兵袖手旁觀。項羽身先士卒,率兵渡過漳河,切斷秦軍糧道,命令軍士“沉舟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與秦軍決一死戰(zhàn)。楚國將士在有進無退的情況下,以一當(dāng)十,一鼓作氣,往返九次沖殺,九戰(zhàn)九勝,擊敗秦軍;章邯降楚,王離被俘,楚軍大獲全勝。這就是發(fā)生在邢臺地區(qū)巨鹿、平鄉(xiāng)一帶的著名戰(zhàn)事。此次戰(zhàn)役后,項羽聲明大振;“三年間,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背水一戰(zhàn) 】【身無可擊】【 左提右契】
“背水一戰(zhàn)”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將韓信將兵攻趙,命士卒背水列陣,漢軍前臨大敵,后無退路,拼死作戰(zhàn),大破趙軍。”此一戰(zhàn)事發(fā)生在臨城縣汦水河畔釣盤山麓;《漢書·地理志》記載:“臨城縣治南五里有釣盤山,為韓信敗陳余處。”
西漢初年(公元前204年)漢高祖劉邦命韓信、張耳率兵數(shù)萬沿太行山北上進攻趙國,趙王歇命成安君陳余統(tǒng)兵20萬在井陘口布陣迎敵。陳的部將廣武君李左車獻計:“請領(lǐng)兵三萬斷其糧道,絕其輜重,獻韓信首級于帳下。”陳余不從。韓信知其將帥不和,即選輕騎兩千人,各持紅旗于山間埋伏。另派精兵背水列陣,誘敵激戰(zhàn)。漢軍因前有趙軍,后有大河,只能前進,不能后退,兩軍在汦水河畔激烈鏖戰(zhàn)。漢軍兩千輕騎趁虛襲擊趙軍營盤,拔去趙軍旗幟,遍插漢軍紅旗。趙軍見大營失守倉惶敗逃。陳余逃至釣盤山下。問左右:“此為何地?”左右答:“釣盤山。”陳仰天長嘆:“魚(余之諧音)入釣盤,吾其亡矣!”遂順?biāo)佣荩粷h軍斬于汦水河上。趙王歇被俘。語出《史記》,源于臨城,載入史冊“背水一戰(zhàn)”的成語典故,記述了我國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典型范例。今天,邢臺西北馬嶺關(guān)的韓信點將臺、隆堯縣柏仁城內(nèi)的張耳臺都是這一戰(zhàn)事的歷史遺存。《臨城縣志》上“成安已去三千載,汦水依然繞釣盤”的詩句也是對這一戰(zhàn)事的描述。
趙王武臣被大將李良所殺,張耳、陳余復(fù)立趙歇為王居信都(邢臺)。章邯北上攻趙國,張耳輔佐趙王歇守巨鹿城。數(shù)年后韓信和張耳,率領(lǐng)漢軍去攻打趙國。趙王歇和趙國統(tǒng)帥陳余,率領(lǐng)20萬兵馬,集結(jié)在井徑口(即現(xiàn)在河北省井陘山上的井陘關(guān)),準(zhǔn)備迎戰(zhàn)。
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余獻計說:
“韓信這次領(lǐng)兵前來,一路上打了許多勝仗。他乘勝而來,其勢不可擋。但是他們經(jīng)過長途跋涉,必定糧草不足,士兵不飽,戰(zhàn)馬也缺乏草料。我們井陘地方的山路很窄,車馬很難通過。因此,我倒有個主意,可派三萬兵從小路截斷他的糧車。你再把溝挖得深些,墻壘得高高的,固守營寨,不與他們交戰(zhàn)。這樣一來,他們前不得戰(zhàn),后不得退,用不了十天,我們就可捉住韓信。”
李左雖然說得條條在理,可陳余是個書呆子,不聽從他的意見,反而說:
“我讀過不少兵法。兵法上說,兵力比敵人大十倍,就可以包圍敵人;兵力比敵人大一倍,就可以和敵人對陣。現(xiàn)在漢軍號稱幾萬人,其實不過幾千人,況且遠道而來,疲憊不堪。我們的兵力超過漢軍許多倍,難道還不能把他們消滅掉嗎?如果今天避而不戰(zhàn),別人會譏笑我膽小。”
就這樣,陳余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正確意見。
韓信探知陳余不用李左車的計策,十分高興。于是他就把兵馬駐扎在離井陘口30里的地方。待到后半夜,韓信又派出2000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回到趙營的側(cè)后方,埋伏起來,準(zhǔn)備襲擊趙營。然后,韓信再派10000人馬作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余探知韓信兵馬沿河布陣,哈哈大笑說:
“韓信空有虛名!背水作戰(zhàn),不留后路,這是自己找死!”
天亮了。韓信帶領(lǐng)后隊兵馬,打出帥旗,大張旗鼓地向井陘口殺來,趙軍立即迎戰(zhàn)。交戰(zhàn)后,漢軍假裝敗退,拋掉旗鼓,向河岸陣地退去。陳余不知是計,指揮趙軍拼命追擊。
這時,韓信埋伏的2000輕騎兵,見趙軍傾出擊,立即殺入趙營,拔掉了趙軍旗子,換上了漢軍的旗子。
趙軍追得漢軍退到了背靠漢水的陣地上。漢軍后退無路,于是他們返轉(zhuǎn)過身,一個個背水拼命死戰(zhàn)。趙軍久戰(zhàn)不能獲勝,士氣開始低落。后來,當(dāng)他們忽然又發(fā)現(xiàn)背后自已的營壘上都插上了漢軍的紅旗,軍心頓時大亂,紛紛四外潰逃。
于是,漢軍乘機前后夾攻,大破趙軍。他們殺了陳余,活捉了趙王歇。
勝利之后,有軍士問韓信:
“兵書上說,布列陣地要右后靠山,左前臨水。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為陣,意然取得了勝利,這是什么戰(zhàn)術(shù)呢?”
韓信說:“這也出自兵法。兵法上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這是因為,置之死地,兵士們?yōu)楸4孀约荷銜此雷鲬?zhàn);如果留下生路,一和敵人交手,稍有不利,有的就可能逃跑。”這場戰(zhàn)役后,人們都稱贊韓信很有謀略。
身無可擊
意即被酷刑折磨得體無完膚,以致再沒有可以接受刑罰的地方了。后用作比喻身受極其殘酷的刑罰。出自《史記 張耳陳余列傳》:“吏治榜笞數(shù)千,刺剟,身無可擊者,終不復(fù)言。”今邢臺市為秦末漢初之際的趙國國都,趙歇、張耳、張敖先后都于此,后張敖因柏人之謀,被革除趙王名號,失去封地。
左提右契
挈:帶領(lǐng)。比喻共相扶持。也形容父母對子女的照顧。 出處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夫以一趙尚易燕,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而責(zé)殺王之罪,滅燕易矣。” 秦朝末期,張耳陳余輔助趙王歇在襄國(邢臺)登基建立趙國,后來張耳又被封為常山王,建都襄國(邢臺),陳余則在背水一戰(zhàn)中被殺死在邢臺臨城,趙王歇被韓信殺死在襄國(邢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