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100年
我時常在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開始建立民族自信心,開啟歷史新篇章之前,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先輩到底經歷過什么?
時間往前推移。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拉開了抵抗外來侵略者的序幕,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間啊!
一百年時間里有戰爭、貧窮、天災、人禍、屠殺。還有進步、科學、思想、教育、發現。
經歷了100年,從積貧積弱的封建王朝沒有亡國反而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
在一切一切的力量背后,還有一股力量,那就是軍魂。
國家的軍魂
戰爭永遠讓人沉思,不僅僅在于它的悲壯,還在于它鑄就了民族的靈魂。
在1840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百年的時間里,有多少官兵浴血奮戰,戰死沙場。具體的數字不得而知,甚至在歷史的記憶中,都沒有來得及留下他們的名字。但是一代代精神的匯集,鑄就了民族的軍魂。
戰爭題材的影視劇向我們還原了戰爭得本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在保衛家園的這一場戰爭中,我們看到了彈盡糧絕用肉身搏斗的中國軍人,我們看到了在武器力量懸殊依然堅守陣地的中國軍人,我們看到了手雷與敵人同歸于盡的中國軍人。
堅守的決心
主戰,主和。向來是大戰之前朝堂百官爭論的焦點。除卻考慮國家危亡之外,還在盤算自己的小九九。
隨著日軍一路南下,蔣公的會議桌前,也開始為了是“和”,是“戰”爭吵。
當年意氣風發的汪精衛開始了搖擺主和,諸多隨和聲音,蔣公拍案而起,堅決抵抗日軍絕不妥協的命令,舉國上下重振信心。
盧溝橋失守,歸咎于宋哲元在抵抗與和解之間得搖擺。京津失守,諸多文化寶地毀在炮火之下。
堅決抵抗外來侵略的信心重振中國軍人的軍魂。
背后的故事
我曾想,在那個戰爭年代,貧窮,落后,屠殺,暴亂。怎么可能還會有發展,會有進步。
我錯了,在這100年間,我們的文化長河中人才輩出,思想碰撞,學科日趨完善,傳統文化得以保留。
京津高校南遷,從北方到長沙,一時間長沙寶地群英薈萃,再到昆明成立國立聯合大學。
一大批留學生,學成回國,傳播國外知識。
在這個時代有諸多杰出的人物,王國維,梁啟超,李濟,付斯年,梁思成,梁思永,錢鐘書……諸多民國大師。
在這個時代,思想碰撞,現代教育起步發展。當我們言談這是最差的時代也是最好得時代的時候。
我們依然要記得,在這背后是中國軍人得力量。
傾巢之下無完卵,正是前方的中國軍人在奮勇殺敵,才會有背后如此稍顯安寧與和平的發展。
戰火所及,滿目瘡痍。
國之將士,保國無遺。
倭寇戕害,揮刀殺敵。
軍魂何依,愛國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