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以后不要叫我翀翀了,我是肖殿笙,老師都是叫我肖殿笙~~!”
某日,三歲半的lucas身體前傾,雙手后揚,墊著小腳尖朝我大喊。
翀翀大名肖殿笙,是我剛上幼兒園的兒子。平日照顧他最多的外婆是正兒八經(jīng)地稱呼他正宗的小名——揚揚,而我時常喚他翀翀,沒別的原因,只是覺得好聽。名字這么多,再加上剛上學的小小少年總是認為老師說嘛嘛都對,翀翀自然而然向我提出了抗議。
我本是不太愿意聽到“肖”這個姓的。自離婚后,曾想過幫lucas改名甚至改姓,不是置氣,主要是覺得以后生活不方便,可多方咨詢后需要他爸當面簽字同意,也就作罷。我和前夫不是西方婚姻中那種各奔東西后還能夠和平相處的模范曾夫妻,經(jīng)歷了一系列雞飛狗跳的事情后,我真是身心俱疲,沒有任何想要去招惹前夫的欲望。
可是,眼下,該如何度過當前的“危機”呢?
不知從哪兒來的靈感,我俯下身來,跟lucas這樣解釋道——你知道嗎?每個人其實都有好幾個名字,一個名字,代表一份愛。肖殿笙是你的大名,代表你出生時候獲得的愛;揚揚是外婆對的愛;而翀翀是媽媽給你的愛,好多人都愛你呀,我親愛的寶貝。
聽到這里,lucas閃亮的大眼睛撲哧撲哧地眨了幾下,剛才還烏云密布的小臉兒多云轉(zhuǎn)晴 ,開心地說“我知道了,媽媽。”然后,他就飛奔去他的玩具小天地玩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