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假期,我第一次走出校園去學習,先是去廈門參加了全國第三屆“教育行走”教師公益研修夏令營,緊接著去上海參加了《當代教育家》舉辦的新經(jīng)典大講壇,不論是在教育行走,還是在新經(jīng)典大講壇,每天的課程安排的非常滿,中午沒有午休,有時晚上連帶還有學習任務,但你總能看到每一個參會者熱情洋溢,激情高漲的樣子。無論是幾百甚至上千人的會場,你甚至找不到一個吊二郎當,三心二意的參會者!更夸張的是為了節(jié)約時間,空出時間補寫學習心得,很多老師甚至讓快餐小哥把飯送到會場吃,這樣的場景與官方組織的學習場景截然不同,原因何在?
首先,內容>形式
非官方組織的學習,無論組織者還是學習者,往往都來自教育第一線,他們知道教師缺什么,該補什么,所以學習的內容也一定是老師們想學習的,需要學習的。比如在教育行走中鐘杰老師的講座,她用實例講解怎樣智慧地管理班級體;再如楊雪梅老師的TED演講,怎樣讓你用閱讀與寫作的方式自己拯救自己等等,再比如新經(jīng)典大講壇中村長講的“全課程”下的理論背景與框架結構,常麗華老師的小學高段“全課程”的策劃與實施,陳琴老師的素讀經(jīng)典所能解決的母語教學問題,王崧舟老師的談談教師的文化閱讀等,學習內容的含金量遠遠大于形式。用句時下時髦的話來說:滿滿的都是干貨,而且都特別接地氣。
而官方組織的學習,領導講話尤其多,各種官員一通官話,往往都是高大上的理論,而并非實戰(zhàn)經(jīng)驗,所以往往與老師的生活脫節(jié),而這樣的學習老師們往往是走形式。任臺上發(fā)言多么精彩,臺下玩手機,打瞌睡,翹課的人不在少數(shù)。
其次,內需>外壓
非官方組織的學習,參會者一般都是自發(fā)參與,也即是說,是參會者的內需,沒有人強制,也無需約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學習也不例外,這種自發(fā)的積極當然會讓學習者熱情高漲。
而官方組織的學習,往往都是學校攤派,甚至以多加學習補助為誘餌,讓老師們參與學習。這種靠外壓的方式往往會導致參會者人在曹營心在漢的結果。往往參會者能保證的是人在,心不一定在,是一種被動學習,效率自然低下。
再次,精神愉悅>任務學習
非官方組織的學習,參會者大都是尺碼相同的人,他們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所以也容易遇到同道中人,不管是熟識的還是陌生的,都有共同語言,無論是發(fā)言的專家、學者,還是學習的普通一線老師,他們之間都是零距離,這樣的交流,會使人精神愉悅。
而官方組織的學習大都是冷冰冰的學習任務,臺上與臺下基本是兩個世界,而這樣的學習大都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所以這種任務型學習往往只能紙上談兵,實用及落地價值一般。久而久之,人們便反感起來,所以這樣的學習場很難有積極學習的人。
其實,我想說,無論是非官方學習還是官方學習,都應該殊途同歸。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我們既需要教學的勇氣,也需要教學的底氣——自我學習和心靈修煉。就像開車需要車感,唱歌需要樂感,打球需要球感一樣,研究教育的我們,也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培養(yǎng)自己的“教育感”。那些對非官方學習熱情不減的老師們或許也是在培養(yǎng)自己的“教育感”吧。也只有這樣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行走,不斷地前進,或許我們才能讀懂教育這本大書,讀懂教學這本活書,讀懂生命這本天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