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盧盧
第三十二章
梅園的梅花還沒有開,都是一些老梅樹,卻天然大盆景似的天然地形成一些文氣和詩的味道。古代隱士比較多,選這樣的所在建造個小梅園出來,一定是個讀書人,八成也是特有梅格的遭貶士子。江西的名勝很多,是不是大雅就斷然要去廬山,三清山,龍虎山這些世界級申遺名勝呢?除了瓦礫,無丁點可考究的,但那園中的古梅,仿佛每株都在雪的笑臨中醞釀著詩作,起了或激話了未泯的童心。雪,把滿目,尤其是這些老梅樹扮出了天老想與地一同進入花季,將畫出花浪芳香奔云奔月的味道,仿佛“天老”派出天使,讓“地荒”再展生機。如果天是男性,地是女性,天仿佛在說“只要心靈干凈,我便讓你穿婚紗。那么就天不會老,地不會荒了……
也是這樣的景致,使喜旺觸景生情,聯想到盛唐;轉而又會想些自己的使命。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因而天子與臣的好壞,往往直接關乎國家,關乎百姓。以德治國,是中國治國的根。魏微就曾上書太宗李世民“……要想樹木長得茂盛,必須牢固其根;要想水流得深遠,必須疏通源頭;要想使國家安定,必須以德治國。源頭之水不通暢卻想讓水流得遠,樹根不牢固卻想讓樹木長得高大,德不仁厚卻想讓國家安定”魏微認為是不可能的,他認為“國君掌握國家大權,擁有崇高的地位,享有無上的尊嚴……如果不思考居安思危的道理,力戒驕奢,崇尚節儉,廣積厚德,放任性欲而不加克制,這就象砍掉樹根卻希望樹木茂盛,堵塞源頭想讓河水流得深遠一樣荒謬?!?/p>
喜旺讀書多了后,不但懂得讀好書的重要,慢慢的也懂得了一個從源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思考問題,去雜求精,去偽存真的重要性。從哲學言,中西方哲學可說浩如煙海,怕是職業哲學家也無法將這些浩如煙海的中西方哲學讀懂,讀遍,更遑論喜旺這樣一個燒木炭還需養家的人了,但不懂哲學就會使文明低下,缺泛思辯智慧,找不到真正的去從真理,他又如何能挑起祖上未完成的使命的擔子呢?
那么源是什么呢?源在喜旺看來就是歷代興亡史。成王敗寇,自然不辯證,卻占居著一種思想的統治地位。中國自古將富貴作為榮華,作為光宗耀祖的標致。古時中國以天為上,縱然皇帝也只能算是天子,但科學一發發達的戰天斗地時代,天也仿佛在人們中失去地位了。天地是大自然,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其實科學也是辯證的雙面。物極必反,例如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氣污染等問題,不得不教人辯證的思考。這種現狀,從功利言,榮譽言,最有希望獲取比較全民性的,還是“強大”或“富貴”。真正的貴族對精神修養是很重視的,不會有些銀子,做成官員,便視作榮華的?!懊徽齽t言不順”的諸多現象,也是由身份級別來作標準的,而在某個時期,富貴一拍即合。造成了空前的尋租貪腐。而富貴似有什么潛在推手似地壓倒了一切,消弱了一切。在《貞觀政要》中,“君道”篇成了全書的總綱。之所以“君道”如此重要,君王個人道德操守和治國之術如此重要,是“因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實行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制度的特點是中央服從皇帝,地方服從中央,皇帝一人總攬全國軍政大權。因此,皇帝在國家興衰中的地位,就顯得至關重要。君子賢明,則國家興旺,人民幸福,君主昏庸,則國家衰敗,百姓遭殃?!惫侍铺趯ι磉吺虖拇蟪颊f:“當好國君的要義是要保護愛護百姓。如果以損百姓利益的方式來供養自己,那就猶如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雖飽。人卻死了……”
喜旺是知道的,不是所有的書都是精神食糧,有些書還會是精神毒品,有些書是精神垃圾,甚至會將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憂患意等以一種尋歡作樂對純享樂或純娛樂進行全面極度推崇而使人的價值觀從根本上產生變化。國,并非單一的物質強大就不會倒,唐太宗目睹強大的隋朝轟然倒塌,所以憂患意識成了唐朝治國的主導思想。
福禍之來,皆起于漸,因為,凡事微明之時,易于防杜,也利于實行;另外,微明之事,易于為人所忽略,習漸久之,不覺其害,一旦禍害已成,則悔之不及。
喜旺想:人,就象一把弓。“木身不正,則脈理皆邪,強剛勁而遺箭不直,非良弓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