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抑,那種充滿了時代感的壓抑,很遠又很近。
那些久遠了的文字,卻又清晰地照進了現實。
有悲愴,有感動,還有一種隱忍的憤怒。
《三王》,幾乎是一口氣讀完,期間沒喝一口水,沒撒一包尿。看到最后一篇《孩子王》時,文字似乎都變得模糊,影影錯錯的在眼前晃動。讀畢之后,內心卻又變得敞亮。
大約很久沒有這樣的閱讀體驗了。雖然也林林總總看了些書,但都是一點點磨出來的,總是少了些味道,少了些新鮮,更少了些暢快淋漓。
那個年代,似乎已經被刻意遺忘,所謂的傷痕文學,也漸漸泯沒。但對我,對于許多80后,那些經由父輩輕描淡寫描述的回憶,也許只是短暫的封存。
剝離那些歷史政治因素,我在這三個故事中看到了對“有用“亦或”無用”的討論,但折射出更多的卻是對生活的態度。
“饑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溫飽”,但在溫飽之外,那些看似無用的興趣愛好又能帶給我們什么。也許不是名利,否則他又為何不直接參賽問鼎。他那僵直了的軀干,又何曾不似入定了的老僧。他在棋中,悟透了自己的道,同時也贏得了尊重。光鮮的外表掩飾不了精神的貧瘠,太多的人活著似乎只是為了生計,說好了的“溫飽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呢。或許,只是因為呆子太少,聰明人太多的緣故吧。
樹王,心中憋著的那股氣,至死,也沒有吐出。也許,他聽到了大地的嗚鳴,憤怒的火焰,吞噬了曾經見證了千百年的榮光。我也曾親眼見到,森林搖身變為果園,繼而退化為耕田,如今卻是樓房聳立。而且,這個故事,并沒有終結。所謂的有用,永遠都只是對自己有用而已。
至于《孩子王》,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放牛班的春天》。體制一直都在,他只是做了他認為正確的事。而且一位好的老師,尤其是語文老師,往往會影響我們的一生。至少我的初中語文老師,是這樣的存在。
收破爛的下棋老頭,為了共產主義而瘋狂伐樹的李姓知青,隱忍的只為孩子能得到字典的王福的父親,每一個人物都很很有特點,沒有對與錯,沒有好與壞。
《三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作品,應該可以把他劃分到“看一部少一部”作品集中吧。
最后,與其“去多做一點看似無用的事”,我更希望的是做自己。
PS:好多年沒怎么寫文字了,感覺寫出來的像上古文字,有濃重的時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