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傳習錄》,其中有一句話讓我感受頗深,書中寫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我對此句話的理解是:知是行動的開始,行動則是知的結果,切不可把知和行分為兩件事來看。知和行,密不可分,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績必須把知和行統(tǒng)一起來,共同發(fā)揮作用。我對知行合一,有以下理解:
一、知道自身的缺陷,就去想辦法彌補。而且是用有效的行為來改善自身的缺點,彌補自己的不足。
李笑來在一次講課中,他說有一次腦部受傷,使得他大腦的音樂感知區(qū)域受到損傷,于是他變得五音不全,唱歌跑調。然而作為大學教授的父親清楚的知道,如果音樂不好學習英語就會變得很困難。于是就給他買了把小提琴來練,李笑來為了改善自己的缺陷,開始練習小提琴,他一開始就沒有停止,如今他小提琴拉的好,歌也唱得好。當然英語也很好。他用自己的行動給知行合一一個完美的詮釋。
二、知道做什么事情能夠提升自己,就毫不猶豫的行動起來。雖然剛開始有些難,但隨著學習時間的推移,會越學越多,速度也會越來越快,路也會越走越寬。
我們都知道,學好英語能夠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幫助。學好英語能夠讓我們提前閱讀原版書籍,而不必等到被翻譯過來之后再去讀。我們可以優(yōu)先獲重要的信息。學好英語還能給我們提供更多的機會。
但英語不是母語,在學習的路上會遇到一些相應的困難。但是只要想著有困難就想辦法克服,沒有機會就想辦法創(chuàng)造機會,沒有環(huán)境就去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當然一開始可能會產生挫敗感。但是我們只要堅持,總結,糾偏,就一定會進步。
在我決定學習英語后,不到一年的時間,我現(xiàn)在已經讀了五本原版名著,開始練習快速(2倍語速)聽力。相對于原來,我在英語學習的路上已經前進了一大步。
三、發(fā)現(xiàn)自己走錯了路,那么就即刻改正,不然就會造成更大的浪費。所謂沉沒成本都不是成本。比如,你讀一本書,讀著讀著發(fā)現(xiàn)這本書很爛,不值得一讀,你卻因為已經花了錢,不讀錢就浪費了這種思想,而強制自己讀下去,那么這不僅浪費自己的時間,因為時間是一個人最大的成本,還會對自己的認知造成混淆,特別是對思維能力不強的人,會造成很惡劣的影響。
四、明白運動對保持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好處。對身材塑造有很大幫助,那就做好運動計劃,開始運動,而不是明知自己身體走樣,卻想著毫不費力吃減肥藥減肥,或者是靠做個手術來塑型。那樣只會給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卻沒有多大的效用。
如果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運動計劃,開始合理的有效的運動,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改變身材,而且還能還我們一個健康的身體,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工作上的高效,生活的改善。運動的好處多的數(shù)不清。
我每天練瑜伽,跑步,已經一年多了,現(xiàn)在我的坐骨神經痛已經消失了,還改善了以前干啥都感覺力不從心的狀態(tài),現(xiàn)在每天精神飽滿,對生活充滿信心。
五、知道合理飲食有利于健康,那么我們就是盡量減少外出吃飯,因為飯店里的菜一般都多油多脂,吃多不利于健康,那么我們就盡量在家做飯。盡量少吃油炸、燒烤、腌制的食品,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少吃精制食物,多吃五谷雜糧。
懂得就一定要有所行動。不然道理懂得一大堆,不去做,那只是空想,對現(xiàn)實沒有什么改變,知道就去做,就一定會有改變,會有改善。
知行合一,方能事成,王陽明老先生在他決定要成為圣人的那一刻,就不停地讀書,思考。盡管這個過程,有過迷茫,有過彷徨,有過不解。他讀孔子、讀孟子、讀朱熹,按照圣人先賢說的去做去悟。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依然不得要領,但他從未放棄。一晃20多年過去,終于在那個偏遠的杳無人煙的地方,恍然徹悟,一舉成為最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軍事家,政治家等等。在明朝很多有名的政治家叱咤風云之后落得被抄家、被斬首,獨他被追封為爵,風光無限度過一生。
知行合一理應成為每一個人的生存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