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后對冬至沒有什么認識,唯一記得深刻的是冬至這天能吃到香噴噴的餃子,所以冬至吃餃子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到我現在。即使現在在南方,我還是在這天要吃餃子而不是湯圓或者圓子。
對冬至這天有深刻認識的是在初中學地理的時候,從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到地球的地軸傾斜角度以及方向,到對南北回歸線以及赤道23°36′等數據的記憶,再到春夏秋冬四季輪回交替……哦,原來是這么回事,大道至簡,但是也很復雜。
還是用專業方面的需要解釋一下冬至吧: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
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講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
冬至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23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古人講: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即下一個循環開始了,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為“大吉之日”。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范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
冬至節屆即一陽生,新歲實始。《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冬至節,春之先聲也。冬至過后,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并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揚州人稱為”大冬”,又稱”過小年”。
舊時冬至這天,商店、手工作坊、學堂都要放假一天,俗有”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湯圓,先生不放假,學生不把錢”之說。
祭祖
冬至中午,每家每戶要準備7樣菜敬祖宗。大粉、煮魚、燒肉、青菜、豆腐是想方設法也要湊齊的菜肴,其他的則根據各家的條件安排,稍講究一點的人家會早早地準備發豬頭三牲。祭祖基本程序是:上菜、明燭、上香、倒酒、叩頭、許愿等,然后是燒大錢。
吃湯圓
“湯圓”是老揚州過大冬必備的食品,吃了圓子,象征著全家團圓,家庭和諧、吉祥,討個吉利,所以要家家吃湯圓,湯圓在揚州話中也叫做“圓子”,過去有“吃了圓子大一歲”的說法。
不作興送錢(忌送錢)
年紀大的揚州人很忌諱大冬拿錢。不知道是不是和“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湯圓,先生不放假,學生不把錢”這一說有關。子女、晚輩在冬至這天不能給父母錢。
吃番瓜
冬至吃番瓜可以治(防)百病,不少人家都把結老的番瓜摘下貯藏好,留待冬至煮食。更有的人把番瓜留在枯萎的藤上,擱在墻頭屋頂,到時摘下。
九九消寒
揚州民謠有“九九歌”,歌詞為:頭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河開凍,八九燕歸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歌謠中的“九”,就是從冬至這一天起算的,每九天算一“九”。過了九個“九天”,冬天就要結束,春天就來臨。所以揚州人把進入冬至以后,叫做“進九”,又叫“入九”。
每年的大冬丈母娘早早的就說好回家吃飯,包好了大個的薺菜圓子,和我要吃的餃子。做了各種好菜,真的如過年一般隆重和團圓。
各位親們,你們今天過冬至了嗎?
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你喜歡,請點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