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披著神秘的外衣,在豐西芒碭山澤斬蛇起義,“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拉開了漢朝四百年的歷史序幕。因為傳說中的諸多神跡,劉邦稱自己當皇帝是“天命所歸”。
四百年后,當“天命”不再眷顧劉邦的子孫,中原大地上又出現了一批志士豪杰,大浪淘沙,各逞英雄。從群雄爭霸到三國歸晉,不過百年的時間里,涌現了大批優秀的人才。
曹操以親族勢力起家,靠自己的雄才大略橫掃北方諸侯;江東孫氏憑借三世經營穩固基業,獨霸江南;劉備白手起家,以仁俠之風吸納了眾多勇武才智之士,于夾縫中求存,謀得西蜀一隅險地,遂成三分天下!
國學迷不雨亦瀟瀟積十余年之功力,選取三國人物為視角,撰寫的《浪花淘不盡英雄》,通過對三國時期一些重要人物的解讀,展開對影響歷史進程的一些大事件的分析,走進那段精彩紛呈的歷史畫卷,告訴我們:其實所謂“天命”,不過是人力的集合。
01 三分天下的總設計師
如果說三國時期的最終三分天下是時勢造英雄,但在群雄逐鹿的階段,便有人看到了這個局面,并為三分天下這個終局貢獻才智,推動了這個局面的實現。從這個角度來說,三分天下是有總設計師的。
一位當然是眾所周知的諸葛亮。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在漫天飛雪中,他為劉備貢獻了著名的《隆中對》: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三顧茅廬之后,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里,以劉備為首的蜀漢集團一直以《隆中對》為指導方針,以一種“必然的自信”和“高度的切合”完成了《隆中對》所構建的路線。
還有一位,是戰略眼光不在諸葛亮之下的魯肅。在周瑜的推薦下,魯肅與18歲的孫權同榻共飲時,為孫權貢獻了非著名策論《榻上對》: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這一番話,早于諸葛亮的《隆中對》,如此清晰的規劃,對于孫吳的發展極具戰略意義。以至于許多年后,孫權在稱帝祭天時,對公卿們感慨說:“過去魯子敬曾經說到此處,可謂明于事勢矣。”
《隆中對》和《榻上對》分別成為指導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的發展方略。三國多謀士,然而,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作為名垂千古的謀士,二人可當之無愧被稱之為:三國的總設計師!
02 智者務其實,愚者爭虛名
三國時期,群雄紛起,逐鹿中原,最后的勝出者都是務實的智者,折戟倒下的無一例外都是因為看不清事物的本質,被貪欲蒙蔽了雙眼的愚夫。
袁紹、袁術兄弟出自著名的世家大族,三國前期,是實力最雄厚的地方豪強。然而,兄弟二人卻為爭權奪利打得不可開交。
三國演義中有多處說袁紹目光短淺,只是徒有虛名而已。例如:董卓死后,漢獻帝終于擺脫了涼州軍閥李傕、郭汜的挾制,從長安返回洛陽,要求各路諸侯勤王,而號稱四世三公、世受漢祿的袁紹卻拒絕了皇帝的詔命。
這時候,是實力遠不如袁紹的曹操聽從了荀彧的建議,率眾奔波上千里,趕赴洛陽,將皇帝接到許昌,待之以禮,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
此后的曹操贊拜不名,劍履上殿,進公稱王。雖然擁有絕對的權力,但始終沒有廢立皇帝,自己也至死不稱帝。
袁家另一個兄弟袁術卻被皇帝的虛名沖昏了頭腦,在各方面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只是拿到了孫策用來換取兵力的皇帝御璽,就堅持要稱帝,最終狼狽收場,不得好死。
公元200年8月的官渡之戰,抓住時機的曹操和錯過時機的袁紹有了最后的結局:袁紹一敗涂地,曹操一統北方。這是智者和愚者的較量,也是洞明世事者的成功。
03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時人對于孔子的認識,之后,儒家知識分子一直將這種精神作為標桿,作為對理想人格的追求。“知其不可而為之”飽含著濟世的情懷,是一種舍我其誰、孜孜不倦的執著精神。
在三國中,“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代表人物就是蜀漢的君臣了。劉備雖然是皇室的后人,但家族到他這里已經敗落了,只能靠販履織席謀生,義結了兩個兄弟,關羽是鐵匠,張飛是屠戶。
然后三人從鎮壓黃巾軍起義開始,房無一間,地無一隴,懷抱興復漢室之望,以一顆仁義之心,將雪球越滾越大。靠著敗而不餒的頑強精神和唯才是舉的用人之道,走出屬于他自己的霸業。
在益州稱帝后,劉備依然堅持“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然而時不假年,夷陵之敗后,劉備已經無法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留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千古警句,滿心遺憾閉上雙眼。
劉備身后的謚號是:昭烈帝。昭者,明心見性,誠善無欺;烈者,不屈不撓,至死不渝。劉備之后,諸葛亮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六出祁山,數度北伐,屢次失敗,卻從未放棄,一生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再之后,姜維接過了“劉備在白帝城傳給諸葛亮的火炬”,繼續發動數次北伐戰爭。然而時移勢易,已是明知不可為而強為之,只是在盡人事而已。
直至后主劉禪投降,無可奈何的姜維率軍向鐘會投降,也依然沒有放棄,而是帶著復興蜀漢的信念,戰斗到了最后一刻。蜀漢精神的滅亡并不在劉禪出城投降的剎那,而是在姜維悲壯死去的瞬間。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那些崢嶸歲月,那些英雄豪杰,雖已遠去,但他們的氣概卻久久滌蕩于胸間揮之不去。
歷史需要懷念,歷史更需要沉淀。《浪花淘不盡英雄》講的是前人的故事,激勵的卻是今人那顆滾燙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