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融通筆記)
1.從西點軍校招生可見我們需要具備什么素質?
我的轉述:
1.最終目標:理性思維+專業技能
2.具體方式:終身學習+廣泛學習
3.重點方面:品德、智識、體能、領導力
4.必備技能:溝通能力+表達能力
5.評價標準:成績硬要求+口碑軟指標(推薦制)
我的評論:由此可見,1.西點軍校招人和育人首先是選合格的可塑之人,再培養成健全的有用之人,讓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的通識比具體的專識重要;2.學習,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尤其是當下知識增量那么多,而求知環境又如此友好,逆襲別人和被人逆襲都不是夢;3.發展,從來都是分工和協作推動的,這點又被萬物互聯所放大,與人溝通和順暢表達的能力更加重要;4.評價一個人,就像評價一屆政府,既要看gdp之類的硬數據,又要看居民幸福指數這樣的軟指標。
2.究竟什么東西在決定價格?
我的評論:貌似,成本貴自然價格貴,可是,別人憑什么要買?哪怕低于成本價,也可能無人問津,對別人來說反而是累贅,比如現在那么多公眾號,作者可能花了一整天寫作,這個成本對他來說夠高了,可我們就是不感興趣。
那到底決定價格的是什么?就像買東西,總是供不應求的東西最貴。那么,人如何提高價值,就是讓自己的能力供不應求,自己能干的事供不應求。就此,我們明白了為什么有些事費力不討好,因為那些事別人不需要,就像那些公眾號。
進一步講,怎樣更好地提高自己價值?有沒有發現,有些事是自己確實需要的,但別人不一定需要,那能不能把自己和別人的需要很好地結合呢?比如,我要學習,別人也要學習,那我能不能通過總結每日讀書筆記或是轉述每日讀書心得,既滿足自己又滿足他人所需?
再進一步講,能不能把這個世界最需要的當成自己最需要的去做呢?比如,這個世界當下最需要與大量機器智能打交道的人才,這個需求能不能立即成為我的需求——成為他,并由我去滿足——教別人或幫助別人與機器智能打交道。
再再進一步講,既然我選擇了要走上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我是誰就不是我能任性為之的,我是誰應該交給這個世界的需求來決定,基于當下自身的客觀評估,充分考慮最急需以及需求量最大的領域,做出理性科學的選擇。
3.“好生意如果旱澇保收的話,當人們逐漸了解之后,好生意就不再是好生意了。”這句話怎么理解?
知識要點:如果從成本的角度定義盈利和虧損,則無論是盈利還是虧損,都是意外,都是剎那間完成的。一旦出現盈利或虧損,就要重新評估資源。資源未來使用的成本,就在新的評估水平上進行計算。
我的評論:“一旦出現盈利或虧損,我們就重新評估資源。”實質就是人必須根據最新情況調整認知理性決策,而非被過去的成本綁定。
關于“好生意如果旱澇保收的話,當人們逐漸了解之后,好生意就不再是好生意了。”在沒學今天內容之前,我認為是好生意會導致更多人進入該領域,競爭者眾,好生意也就不是好生意了。
用今天的知識解釋,就是好生意逐步被人們了解的過程,即為這門生意資源使用成本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好生意逐步變成一般生意的過程。
4.競爭不充分的領域里,才有英雄?
我的評論:創新確實很難,但難的同時說不定又莫名簡單呢。
正因為前人已封神、如今還處處受限制,一旦突破,則是更杰出的成就。
米開朗基羅手下的大衛像,最初乃一塊劣石,沒人看好,要成就為偉大的作品,只有另辟蹊徑,激發創新。在限制和約束之下,方顯英雄本色。
這周隔壁吳伯凡老師講到:Google自我要求不能靠干擾搜索排序去盈利,方發明通過搜集用戶習慣而精準定制廣告;王煜全老師講到,手機行業都應該反思通訊優先還有沒有必要。
就此可見,辦法總比困難多,普通人止步于困難,扯蛋戶制造困難,牛逼人者解決困難。
5.有關K策略與R策略。前者就是只做頭部爆款,比如蘋果;后者則是全產業鏈鋪開,比如小米,兩種策略各有優勢。那兩種策略可以組合嗎?
我的評論:我覺得還是可以組合的,像蘋果這種很有“K”味道的企業感覺很少,可以把小米看成至今仍在各個領域嘗試制造爆款的企業,哪怕手機行業,也企圖通過mix主打黑科技來占據頭部。再看華為手機,就有點結合的味道,既有高端主打性能的mate系列、商務的p系列,又有中端主打青春的榮耀、黑科技的magic,以及手環、手表這些外設,但它的攤子鋪得又不像小米那樣開——什么風扇、凈化器、凈水器、平衡車……都有!
企業到底該怎么辦?就像如今的80后,在生不生二胎上,是很糾結的,不生,圖個輕松和優生優育,但又害怕老了孤單以及出什么意外;生了,家中添丁其樂融融自然好,但自己受累還可能拉低了后代素質。
感覺選擇結合還是更好,選擇K策略,一旦遇到某個領域的科技突破,容易突然死亡;選擇R策略,逐步被用戶淡忘,也就是茍延殘喘緩慢死亡;或許,最好還是結合起來,既有頭部保持足夠的盈利,又有尾部孕育下一個頭部。
6.史蒂芬?平克說—— “ 寫作之難,在于把網狀思考,用樹狀結構,體現在線性展開的語句里。 ”——這就是知識管理輸出,方式有: 內容、技能和判斷。
我的評論:過去我認為知識管理就是“管理”,便于查閱調用,沒想到所有“管理”都是為了解決問題。所以,把“知識”管理得再美觀、工整都沒用,必須進一步“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能夠“外化”呈現出知識,才算是合格的知識管理。
去年,我認識到,人生,其實就是復盤和復利。每日復盤,積累復利,超級個體,指日可期。
為什么復盤是好方式?因為復盤者至少比不復盤的人高了幾個維度:1.復習固化的維度;2.總結分析的維度;3.反思自身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的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