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韓信是劉邦能成功的兩個重要角色,在這里,我要補充一點,我把劉邦想的太好了。在史記中,劉邦根本不是主動去留下韓信,而是在韓信又打算改投其它人的時候,蕭何不顧后果去追韓信,劉邦大怒,蕭何回來時才跟劉邦說,把他留下來。
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
? ? 這是原文里的一幕,大意就是蕭何主動去追韓信,被劉邦知道了,劉邦很生氣,畢竟蕭何跟他左右手差不多。十分重要,可是過了兩天,蕭何又回來了。知道劉邦不怒反笑,問蕭何你去追誰了?蕭何說韓信。
從上面我們可以得知,劉邦在剛開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任可韓信,(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而是蕭何將韓信的“地基”打好的。
這就是我認為的成也蕭何的原因。
而敗也蕭何,我是認為有兩個點。
1.韓信不懂得功高蓋主的禍患,韓信是一個巨厲害的人,兵法上尤其厲害,可是卻是一個“老實”的人,(是在某些方面上的)在功成名就之后,并沒有選擇隱退,還是繼續留在是劉邦身邊。我是張良,蕭何都已經走了,只留下他一個。劉邦肯定怎么看他怎么不順眼,所以就有了最后的結局,(在這我想說一下就是,知道劉邦說了不殺他。可是,劉邦手段多的很。就按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讓呂志把他弄死)
2.劉邦雖然十分重用韓信,但是從來沒有放過手,韓信卻天真的以為劉邦很是信任他。也下意識地認為劉邦不會殺他,誰在當時有人推薦他反的時候。他意正言辭的拒絕了,這也就是韓信主要缺點之一。有點小天真,太容易相信別人,俗話說的好,殺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你的殺人之心有了,那就算了吧。畢竟那不是怨恨,而你防人之心都沒有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綜上所述,韓信這才能自然是非常高的,畢竟大家都讀了實際,這一點肯定是知道的。而他確實他,張良,蕭何中三人之中唯一被殺的。原因很簡單,他不懂得功高蓋主,并且,太天真是的,最后便安上了一個莫須有的罪。最終被劉邦安排呂志把他殺死了。 這就是我眼中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