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左右的時候,產品經理的崗位突然火了起來,神奇的成為了很多畢業生最向往的崗位,被認為最接近公司核心戰略、最懂客戶、最高薪。相關的書籍,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充斥了所有書店的最顯眼位置
大學里的計算機專業,錄取分數一直高居榜首。學校門口的google、新浪等互聯網公司,是多少學子心中夢想的地方,成為了高薪和社會地位的代名詞
我14年畢業,進入一個跨境電商公司,從最初的公司小嘍啰到如今,做為一個局外人,對產品和技術的認知,卻在逐漸發生變化
首先,市場在逐漸發生著變化,之前是只要有想法、敢創新,就能在市場上攪動一場波浪,圈起自己的一番事業。后來,市場要求必須能將想法實現,計算機碼農開始橫行,薪資水漲船高;當市場上產品越來越多之后,開始注重用戶體驗,界面設計的是否美觀舒適、頁面加載速度是否足夠流暢、下單流程是否符合消費者習慣等;再之后,隨著市場技術的發展,所有產品的用戶體驗都水漲船高之后,如何搶占抓取用戶,就顯得更加重要。因此,產品和技術逐漸成了公司的標配,另一種能力開始越來越重要
這種能力,就是如何在增量市場飽和、完全存量市場下,爭奪用戶互相廝殺的能力。就像現在的跨境電商,很多平臺的商品都是類似的,價格基本一致,平臺架構和產品設計也都大差不差,那消費者為什么愿意一直來你的平臺?區別可能就體現在你的定位(是 極致的滿足一小撮精準用戶,并服務好他們,形成極大的粘性和封閉社群,還是提高知名度,用戶量很大,但有可能招致部分罵名?)、更精準的找到目標用戶的方式(增長黑客、廣告、微博、kol等)、吸引消費者的手段(贈券、社區活動、消費者心理的把握等各項運營活動)、消費者變現能力、用戶維護(每天打開頻率、日活躍用戶、復購率、復費率等),也即運營能力和增長能力,這將逐步成為公司的主力
再次,產品和技術之間,需要強有力的配合,產品需要比較專業、強勢。產品類似于建筑規劃師,技術仿佛施工隊,如我們公司,技術是有資本不甩產品的。有時產品辛辛苦苦寫出的文檔,技術可能看都不看,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開發。那就成了有體力無規劃能力的施工隊不按照圖紙胡亂發揮,這對公司來說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公司的架構師,是最不可或缺的一個崗位。
在facebook,不同的產品經常會潛入對方的產品中,以此來測試產品的穩定性,增強外部抗風險能力。而自身產品和外部開源模塊的對接,也是檢測產品穩定性的一個很有力的指標
對于創業公司來說,產品、技術團隊的搭建,是件投入成本很高的事情。如果前期預算不足,實在不適宜一開始就搭建完善的團隊架構,可以考慮外包,一來可以有效的節省成本,二來,在外包的過程中,可以接觸更多的團隊,從中尋覓合適的能力強、靠譜的人加入自己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