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嫁就嫁給愛情,可能是當愛情需要遠嫁給一個不歡迎你的家庭,你會如何抉擇?
閨蜜高考后去了天津讀大學,她說河南沒有她想去的城市。
其實她是一個矛盾的人,一方面想出去見識外面的世界,一方面又很戀家。
到了天津以后為了緩解自己的思家情懷,她加入了老鄉會。在那里,她可以用家鄉的方言暢所欲言,不用擔心大家聽不懂;起討論可以寒暑假一起約著回家,緩解旅途的寂寞;可以找個合適的男朋友,不用擔心爸媽因距離問題反對。
她是個很孝順的孩子,深知爸媽是不會同意她嫁出省的,所以對于以后不會在河南發展的追求者都選擇了拒絕。
可是,總有那么一個例外的人,讓你放棄之前所有的預設。
他是一個有輕微潔癖的男生,所以總會把所有東西都整理的干凈有序;他比閨蜜小了三歲,但心智確很成熟,細致而溫暖;他會在閨蜜需要的時候及時出現,哪怕在和兄弟團隊作戰玩英雄聯盟。
閨蜜不愛整理東西,剛好他幫她整理;閨蜜嫌他太小,可每次在一起總是他照顧她;因為他每次的及時出現,其他男生便沒了表現的機會。
男孩兒是天津人,且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兒。三年的時間,閨蜜從最初的強烈排斥變成了依賴。
畢業后,他們在一起了。
她和爸媽說了他,電話那頭,他能感受到爸媽并不是十分贊同。
她知道爸媽在擔心什么,作為家中的幼女,爸媽從小就把她捧在手心里,盡管從女兒的話中知道他很愛她,但還是怕她以后受委屈。
閨蜜告訴爸媽說,男孩兒以后愿意在鄭州發展。
閨蜜的爸媽欣然接受了男孩兒,并表示希望有機會見個面。
男孩兒本想著現在交通發達了,家里有三個姐姐,他時常回家就好了,爸媽應該不會反對他為了女孩兒去河南發展。
可是他沒想到爸媽的反應竟是非常強烈,男孩兒的媽媽直接給閨蜜打電話說,想讓男孩兒去鄭州根本不可能,除非她死了。
閨蜜當時就嚇著了,他不是說爸媽凡事都依他嗎?他不是說媽媽是個很溫和的人嗎?
由于被他寵壞了,閨蜜直接打電話要鬧分手。
男孩兒和以前一樣,各種哄。唯一不同的是,這次他哭了。本以為終于可以娶她了,可是沒想到爸媽態度如此強烈,他也是個孝順的孩子,只能耐心地和父母溝通,希望獲得他們的許可。
他沒想到媽媽會給閨蜜打電話,他本想自己解決好這件事情的。
看到男孩兒這么為難,閨蜜也好心疼。想想這么多年一直是他在付出,推己及人,自己的爸媽不愿讓自己遠嫁,作為家中唯一男孩兒的他,父母又怎么會舍得呢?何況中國自古便有養兒防老的說法。
道理她也懂,可是懂不代表能接受,或者立即接受。
第一,父母那邊她已經說了以后回老家發展;第二,男孩兒母親的態度,讓她對遠嫁后的生活產生了恐懼;第三,她覺得男孩兒騙了她。這些都讓她不能立刻原諒他,但她心里其實是相信他能解決好這件事的。
女生,本身就是一個感性大于理性的個體,加之戀愛中的女生都是被寵壞了的,她堅持要分手,狠話說盡,之后是各種拉黑。
這個世界,只要你想找一個人,就肯定會有辦法的。男孩兒曾經帶著閨蜜見過他的每個鐵哥們兒,她在男孩兒面前強硬、任性,但是他朋友的電話她還是接了。她知道男孩兒動用了所有方法去找她,去挽回她,每天過的都很煎熬。
一周后他們和好了,她決定說服爸媽以后在天津發展。她想,她還有個哥哥,這個年代女孩子嫁到外省也很正常,以后多找機會回家看看,多給爸媽一些養老費做為補償。
閨蜜的爸媽最開始是反對的,男方怎么能出爾反爾呢?硬是把閨蜜強行從天津叫回了家里,并打算給閨蜜相親。
回家后,她每天不吃不喝,不見任何相親對象。爸媽看著心疼,就勸她吃點西,她哭著說知道自己不孝,對不起爸媽,但還是求爸媽成全他們。
爸媽看著女兒每天以淚洗面,深知拗不過她,最后只好答應。
兒女結婚,父母雙方見面是必不可少的程序。閨蜜媽媽說讓他爸媽來咱這邊商量一下事吧(我們說的“商量事”,指商量定親的事)。
眼看著有情人就要終成眷屬了,誰知男孩兒的爸爸不同意去,感覺他們家去閨蜜家屬于掉分兒,非要讓閨蜜一家去他們家商量事。
女方家長原本被女兒哭軟的心,怒火騰地一下就上來了。這還沒結婚呢,以后女兒的日子能好嗎?老兩口看向了閨蜜。
閨蜜一夜沒睡,本來就覺得很對不起爸媽了,加上男孩兒母親上次的電話和這次男孩兒爸爸的態度,思考良久,給男孩兒發了一條信息:再見。然后拉黑了男孩兒和他的那幫好友,她已下定決心從此再無瓜葛,哪怕是再相見,她亦不會回頭。
她知道男孩兒一定苦苦勸說過他的爸媽,她也很清楚他們是相愛的,但是婚姻不是戀愛。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婚姻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
她想男孩兒的爸媽一定是不喜歡她吧?她已經做出了這么大的讓步,為難她無所謂,可他們怎能這樣待她的父母?
她說,她也想嫁給愛情,但婚姻有時候是嫁給一個家庭。愛情是兩個人的,但是婚姻怎么能不考慮對方的父母,何況還是遠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