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是一個財務

周星馳在電影《喜劇之王》里有一句臺詞,“其實我是一個演員”,當他在各大片場扮演著各種跑龍套的角色,吃著十塊錢的盒飯,給各大明星演員當綠葉作襯托,不斷賣笑跪舔討好著各大導演、制片人,卻依然被自己心愛的女人柳飄飄罵著“你個死跑龍套的“時,他卻反復義正嚴辭地對他人聲明:”其實,我是一個演員。“

我待的第一家公司,企業規模很大,當時我們是海外財務,在銷售同事眼里,我們財務就是個“報銷的”,在總部財務同事里,我們就是”給數據、交報表”的,我們的工作好像輕松又不累,在平臺同事(職能類似于行政,負責海外同事的安全、起居等雜事)眼里,我們財務就是個“添堵、找碴的“,為什么呢?因為我們財務總是會給他們設置各種關卡,”發票有沒有啊?這個發票好像不合規呢?怎么沒有寫公司名稱?公司名稱寫對了嗎?金額計算是不是出錯了啊?發票上寫了5%的VAT稅率嗎?啊?客戶不肯交稅?那我們怎么在國內抵稅呢?“

我還印象深刻地記得,在第一家公司給業務同事講解5%VAT稅率的計算方法,”你跟客戶談價錢的時候,要告訴他,你跟他談的是含稅金額,他拿到的是扣掉5%VAT之后的錢“,(非洲那個國家當時的VAT稅率就是5%,比國內的增值稅稅率17%要低不少,當然國內的小規模納稅人只有3%,但是小規模納稅人就不能進項抵扣了),銷售聽了一臉懵逼,”啊?什么?還要扣掉稅啊?那小黑怎么會同意?他們肯定不同意的!我這個價已經壓低了他好多了呢!好不容易才談下來的,這廣告牌我們要的急,又是在市區的黃金位置,我們不拿下來就會很快被XX(競爭品牌)搶走了!”

我跟他繼續解釋:”可是這是公司的采購,公司在國內需要拿去抵稅的,要不然公司賣東西交了銷項稅,買東西卻沒有進項稅去抵扣,公司相當于多交了稅就吃虧了呀!“銷售也愁眉苦臉,最后,他靈機一動,出了個餿主意,”我們來為他承擔稅吧,你幫我算算,如果他要拿到XXX這個數,我跟他簽合同時應該寫總價多少錢。至于稅嘛,哎呀沒事,老板肯定會同意的,這個廣告位我們勢在必得要拿下,golden place值得這個價!“

最后的最后,不用猜了,我作為財務自然是要按業務的吩咐照做了,畢竟在老板心里,銷售才是最重要的,財務嘛,不就是個管錢算錢給錢的嗎?

后來我去了西非法語區的小國家--幾內亞,對于發票這個問題的感受就更深了,由于非洲的原始和落后,在那兒買很多東西都是沒有發票的,是的,比如銷售同事去各種偏遠地區出差,在路上買吃的,都是些小攤小販,可能就是在馬路邊上把大大的干面包露天放著,沒有店鋪,桌上沒有墊布,沒有任何遮蓋擋灰塵的東西,汽車就在旁邊呼嘯而過,塵土飛揚,你甚至會懷疑自己吃的是面包還是土,嗯,真正的土哦,一點都不打折~~哈哈。我和同事們反正是絕對不敢買的,一般都寧愿去價格昂貴一點的超市里買面包。當然當地的面包其實很少有做的特別精致好吃的。不像國內品牌多到你數不過來,只會讓你挑花了眼。

好了,吃東西沒有發票,坐車也沒有發票,給發電機加油沒有發票,充值話費、流量更加沒有發票,所有的一切幾乎都沒有發票,你找黑人做個物料、做個廣告牌的印刷,向他要發票,他還會一臉奇怪地看著你,”invoice?sorry,we have no such kind of thing!”這就造成了公司的銷售和財務矛盾點之一,銷售對我們財務說,不好意思我們沒法提供發票的呢親,財務一臉無奈,“沒有發票怎么入賬?國內的審計要查的,公司要上市,財務要合規,沒有發票不行的呢親”

銷售只好重新去跟供應商聊,說財務要求有發票,對方聽了之后說,能開發票的公司都是外企,價格比我們開出的要高2-3倍,你們愿意嗎?啊!當然不愿意啊!這么貴不是坑爹嗎!銷售回來跟我們財務說,不行不行,要發票的話太貴了,這樣搞下去利潤都沒了,做個屁啊~

好好好,您是大爺我們是服務您的,什么都您說了算。到月末了,上司要來看賬和原始的invoice了,我心想,完了完了,這好多業務都沒有票呢,偶爾好不容易有發票的呢,看了更是讓人苦笑不得,這都什么呀,手寫發票!哈哈哈哈,國內的發票都是需要去稅務局開的,至少也要先在網上申請,通過稅局備案才能拿到發票,他們倒是有趣,直接拿張紙寫著物品、金額,這就是一張所謂的發票了,讓你忍不住心里吐槽,想哭又想笑:“are you kidding me?"(捂臉)

聊完了發票再來聊審批這件”小事兒“,當時我們財務審核銷售拿來的付款材料時,除了查看發票外,還得看有沒有他們領導的郵件同意,在國內一般是簽字,在海外由于領導經常全球各處飛,只能通過郵件形式審批,不同級別的領導所擁有的審批權限金額也不同,超過一定美金數量的可能需要不止一位領導批,所以我們財務得保留一份資料,對照著公司的規定來看審批是否合規。

在銷售眼里,他們總是希望能越快拿到錢就越好,而財務卻不得不多方面考慮,比如既要一面對銷售賠笑臉說 ,好好好我們盡早走付款流程,一邊在心里嘀咕他們報銷的價格和當地實際物價消費情況相比,是否存在多報銷的可能性,畢竟財務還肩負著公司內控的任務,每一分錢都得盡可能保證花在了刀刃上,所以財務不能整天坐在辦公室里付款做賬,還得多去市場走走,畢竟我們對當地情況了解不夠深刻,反正肯定不如天天在外跑市場的銷售懂的更多。

“Sophia啊,我那筆出差的錢什么時候打啊?我明天就要出發了啊!”“好嘞好嘞,我盡快給您付款,到賬后告訴您一聲哦~(保持微笑)”,然后盯著桌上堆得厚厚一沓需要付款的單子,再瞅一眼網速奇慢、銀行網站更慢的fidelity bank,心想這fidelity bank好歹也是國際知名大銀行,為什么付一筆款就得花2分鐘以上?首先點beneficiary name,等半天下拉列表才出來,然后你輸入金額、備注,點下一步,拿token輸密碼、確認,再點下一步,銀行的頁面開始轉圈圈了,轉啊轉啊轉,你零食都吃了好幾口,丫的網速太慢還沒轉出來,偶爾你一首歌都聽了一半了,它終于加載出來了,你最后一次輸確認的密碼,好!錢出去了!搞定!Bingo!

接著付下一筆款……當然我們后來找銀行開通了批量支付,要不然我當時的同事經常一個下午都在機械地付款付款,哪兒有那么多時間浪費在這兒呢?銀行和我們對接的負責人是個中國女人,每次來公司都是濃妝艷抹,裙子,高跟鞋,一口流利的英語,標準的普通話,氣質一流,舉手投足既顯職場專業范兒,又有東方女人的嫵媚和性感,而銀行其他的黑人工作人員呢,也是穿得西裝筆挺,西裝下往往大腹便便,可見他們待遇之優渥,在當地顯然是金領階層。一進門,我們會恭敬地迎上前去問候銀行的人員,微笑,握手,進入封閉的會議室,上司和我的同事(當時他做一段時間出納)和他們開會,我一般不參與,只埋頭默默做賬,深藏功與名。

在非洲做財務是一種什么體驗呢?最大的感受就是混亂,雜亂無序,烏七八糟,和當地黑人溝通困難,他們智商較低,計算能力一般,電腦excel能力有限,理解能力更是呵呵噠噠噠。

混亂體現在沒有發票,體現在當地政府的吃拿卡要,貪污腐敗,明目張膽地伸手要錢(即使在國內也存在這種現象,比如tax bureau,同事跟我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地稅局的“老師”打電話說,對了,我們今天要去你們公司一趟。同事答復對方,“好的。”準備了一張千元購物卡,不久,對方又來電話叮囑,“對了我們這次有兩個人哦”,哦,呵呵,只能再準備一張電話卡。什么?你不想送?那你覺得他們過來真是來跟你喝茶聊天的嗎哈哈天真。naive。)

有一次一位黑人女出納讓我教她excel,因為我交給了她導入批量付款指令提交到銀行的小任務。我采取了現場演示的方式,告訴她怎么用篩選,怎么找出重復值,怎么用vlookup、exact等函數去check數據準確性,然后她一臉認真的表情看著我操作,仿佛我不是在鼓搗excel而是在變戲法,沒辦法啊就是這么酷炫!我一個不會用VBA的excel渣渣也就只能在她面前瞎晃悠一下了。

教了半天,盡管最后她好像只學會了我教她的十分之一內容,卻一臉開心滿足,迷之自信地覺得自己進步了好多,實現了升級打怪似的,而我其實也不會做特別fancy、花里胡哨的圖表,如果再給她演示一下改動excel一個數字整張表都隨之改變的投行必備技能,她是不是會一臉崇拜呢哈哈

當地的稅局不好對付,物流清關少則幾天,多則甚至可能長達數月,如果是國內運來的食品保質期都可能過了,如果是產品就更嚴重了,耽誤了發貨責任可是擔不起的。所以物流的同事也經常發愁,有時他們其實心里知道,除了黑人的辦事效率低下外,很有可能是被官員給故意拖延了,原因呢?嘿嘿你懂的,可是直接去bribe代價太大,于是就會去找清關代理幫忙,這一般都是當地人成立的公司,當地人去辦事情就不會被敲詐得這么狠了,欺生現象在世界各地都存在。

在很多經商、為官、甚至普通黑人百姓眼中,中國人、黃皮膚就代表著“有錢人+土豪”,好像你給他們多少錢都不為過,都是應該的似的。曾經的殖民地歷史給他們的很大很深遠的影響之一就是奴性,所以他們習慣于跪舔中國人,如果中國人不愿給他們好處呢?軟的不行來硬的,那就直接偷直接搶啊。所以我們公司當時不少辦事處的宿舍經常發生被盜現象,黑人把所有能搜到的現金、手機、電腦等貴重物品一掃而光,有的還能把屋子里翻得一片狼藉。

鑒于在非洲當財務的無聊和無奈,我們這些底層員工又不像高層一樣能享有辦事處的利潤分成,如果說在美國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在國內是“好臟好亂好開心“,那么在非洲就是藍藍的天空和大海,“好山好水好臟好亂,偶爾開心一下就是小確幸,大部分時候都壓抑絕望而沉悶”。所以新人員工跳槽的很多也很快,“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你可以選擇堅持下去苦熬年份,熬到拿機制,也可以另謀高就換家待遇更好的公司,反正都是在苦逼的非洲,為什么不去給錢更多的地方呢?

當然,公司依然是家偉大的好公司,個體的選擇與命運都與公司這個龐然大物沒有太多關聯,這并不影響公司繼續占據著非洲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高調地繼續開拓其它新興經濟市場,去搶占被蘋果、三星已拿走近90%的利潤之后,僅剩的那點微薄利潤,而即使就那一點比例的利潤,也已經夠養活好多好多人。

作為一個新人財務,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疏導能力都需要極強,看著銷售們吃肉你喝湯,也許能喝湯已經很好了,畢竟銷售情況不好,你就連湯也沒得喝了。

可是作為一個財務人員,要怎樣加速升職加薪呢?這又是一門大學問了。昨晚看《全棧市場人》的前半部分,里面有句話,當你想掙XX錢時,你先思考一下你為公司帶來了多少價值?是節省了成本還是增加了收入?你擅長融資,還是IPO,還是跨國的財務運營呢?能長袖善舞嗎?口才是必須要有的,PPT做得好是plus的加分點,但是踏踏實實地做事、靠譜才是基本要求。

有同學和我聊天,談到她的工作很枯燥,學習和提升的空間不大,而等升職加薪不知得等到猴年馬月,在陌生的城市沒有男友,一個人孤獨無依,覺得生活很郁悶。她想回老家,待在父母身邊,這樣能節省房租和吃飯,也沒那么孤獨。

我去知乎里翻了一些回答,有的選擇頻繁跳槽,覺得不跳槽就不可能有職級的提升,有的選擇在大企業大平臺里堅守,默默考證、學習excel技能,學習VBA編程,學習數據分析,甚至還企業理財平臺的軟廣。可是所謂樹挪死,人挪活,每個企業都是希望財務人員盡可能地穩定,性格最好保守而謹慎,低調而嚴謹,沉默而靠譜,那頻繁跳槽與穩定是否相矛盾相沖突了呢?

目前市場上初級財務人員大量飽和,明顯供大于求,財務職位一席難求,要么就是待遇極低,人家看你一個應屆畢業沒多久的,只會做賬報稅,然后開口問你“一個月5K,愿意接受就是這個價,沒得商量哦~“要么就是要你出國,”英語好嗎?會不會其它小語種?去非洲(中東/東南亞/南美)去嗎?一月1w+!歡迎過來!“你眼瞅著國內的熱鬧繁華,滿心的不舍,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皆不復還,我輕輕地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在國內,賬要做得一絲不茍,亂七八糟的各種稅,一個不能落全都得記得按時報,然后還得掏空心思、抓耳撓腮地想辦法為企業避稅,為同事們避稅;要極其了解公司產品和業務情況、收入情況、競爭對手的動向;需要的牌照和資質怎么辦下來,辦下高新技術企業就能降到15%的企業所得稅,企業能否達到要求辦下來高新資質?公司要融資了,投資機構、盡調人員的刁鉆問題怎么回答得完美而天衣無縫,讓他們毫不猶豫地一筆巨款投給你而不眨眼?

公司有些人薪酬很高,想避稅怎么辦?期權行權時如何最大程度地實現避稅?(我曾經以為這很難,后來發現辦法只要想想總是會有的,不得不感嘆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一場博弈。)互聯網公司為什么都大多采用VIE架構然后去爭取赴美上市?為什么有些赴美上市成功的公司又在反復折騰退市私有化又重新回A股上市呢?為什么要在BVI、Cayman注冊公司?SPV又是什么?

注:vie 全稱: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翻譯:可變利益實體,即“VIE結構”,也稱為“協議控制”,為企業所擁有的實際或潛在的經濟來源,但是企業本身對此利益實體并無完全的控制權,此利益實體系指合法經營的公司、企業或投資。)


英屬維爾京群島(British Virgin Islands. “BVI”)與開曼群島(Cayman)作為全世界重要的離岸金融中心,受到亞洲投資者的追捧。

1、注冊BVI公司的優點:

(1)如果是擬上市的公司在進行結構重組過程中,注冊BVI公司很有必要。到BVI注冊離岸公司現已成為上市之前的第一步,由于在籌備上市的過程當中,國內的金融管理制度很嚴格,到BVI注冊離岸公司進行上市運作,不但監管層的困難小而且審核手續等諸多方面都極為便利。

(2)BVI公司的經營范圍非常寬泛,除了軍火、毒品以及涉及到國家穩定相關的這些買賣之外,其它的百無禁忌。(3)BVI公司能夠最大程度合理避稅。

2、注冊Cayman公司優點:

(1)Cayman公司可以在美國納斯達克(NASDAQ)、香港創業板(Growth Enterprise Market)等證券交易市場掛牌交易。目前已經有超過100家中國企業注冊的開曼公司在美國等地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2) Cayman的金融服務業相當發達,為國際知名的金融要塞,且國際形象佳,提供基金或信托服務的歷史悠久,安全穩定性高。

SPV的目的:出售或者重組、產權交易的時候將會非常方便

選擇注冊SPV的地區/法域,除需滿足特定目的外,最好能有盡可能低的稅負成本、寬松的公司治理體制、盡可能簡單的政府管理程序,以及被主要的金融服務商(銀行、券商等)認可,方便資金流動等。而由于各離岸地法律通常在上述各方面都有優勢,因此常常成為SPV注冊地的首選

從最廣泛的角度來說,SPV的直接目的是,以盡可能低的成本(運作成本、管理費用、稅負成本、時間成本等),持有一定資產。由此衍生出很多進一步用處,比如證券化、資產剝離,比如達到/規避特定法律要求等等。

舉例一:資產證券化。A公司手里有一個游樂園項目,需要資金覆蓋建設、宣傳等前期費用,未來用游樂園經營收入償還。于是,A公司將游樂園(或游樂園未來運營收入的收益權)的法律權益轉給SPV(根據所依據法律,有不同的轉讓方式);通過金融中介機構的服務(如評級、承銷等),SPV的股權可通過證券市場由投資者認購,募集到資金。

這一塊的例子,國內操作見歡樂谷(華僑城A),國外例子見阿森納。

舉例二:紅籌上市。在國內說SPV,一部分指的是這種操作。一般來說,境內企業的實際控制人在海外設立SPV;SPV回頭收購境內公司股權(或針對限制/禁止外商投資領域,通過VIE形式取得實際控制),并且與境內企業合并報表;SPV向境外證券市場申請上市。

這一操作的實質是,通過SPV將境內公司的性質變更為外資公司,打開境外上市的門路(注:按現行法規,中國企業也可以直接申請境外上市,但程序復雜、要求很高,通常除了少數大型國企很少選擇)。中國法律要求創始人就SPV設立、SPV收購境內公司(術語:返程收購)、以及未來的上市融資等事項向外管局進行登記。過去許多外管局不予登記,目前有些地方外管局已經放開。

這一部分例子很多,基本上境外上市的中國公司十有六七都是這種操作;中國海外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則基本都是VIE操作。(以上部分轉載自知乎)

好了,有木有感覺在國內做財務還是要懂很多呢?如果你還能幸運地經歷過一家公司的上市全過程,那之后跳槽又是一項黃金背書了哦~~

可是你想快速成長,想早早地多賺錢,而不是拿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核數核到天亮,找差異找得恨不得撞墻,那又該怎么辦?

搞搞副業?公司里好多同事都在炒股,天天討論著漲停,刺激著你的神經,你想想自己不多的本金,掂量一下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在那么多股票中投資發一個呢?如何學會企業估值呢?看收入?看創始人?比較一下資本市場目前對它的估值與你心里給他的估值?

主業都沒賺多少,副業好像受制于時間有限,這不CPA都還沒考完呢,還不趕緊復習一下看看書?

你偶爾懷念起非洲大陸的那純凈的藍天與白云,那美到令人窒息的大海,那永遠又多又便宜的美味水果,還有那永遠看起來傻傻笨笨的黑人兄弟姐妹們,你天天賠笑討好服務著銷售那些大爺,在財務內部的流程制度要求與其它部門同事的需求之間游走、踩著鋼絲,爭取做到滴水不漏。

你應付著國內的審計無盡的問題、隔著時差提供著各種資料、開各種會議,關注著國際的匯率變化、國內的稅務政策變化,對內討好著銷售&總部財務總監,對外你跟銀行、稅務、供應商、代理商勾心斗角地博弈,期盼著這季度、這一年銷售收入節節高,也不枉你犧牲國內豐富多彩的生活,忍受著遠離家鄉的孤獨和寂寥了。

無論選擇留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各有各的苦逼之處,而人生的意義,也許就在于苦中作樂了吧~不作就不會死,但是還是要努力折騰啊~在四大的一個朋友說心中有執念也挺好的,至少年輕時候折騰老了也有個回憶,可以給孫輩們講講故事,那時再看如今的種種煩惱,只怕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了吧~~

雖然你在公司同事眼里也就是個“報銷和發工資的”,雖然你在老板心里好像價值不那么大,雖然你已經為公司的資金調度、稅務籌劃、財務團隊建設管理、投融資的事情操碎了心,當別人問起你的職業,你卻偶然想起了高考填寫志愿的那個看似平凡的日子,窗外的鳥兒自由自在地飛翔,你當時并不明白那個專業對你日后生命帶來的深遠影響,然后你對別人或微笑或苦笑一下,再義正嚴辭地告訴他:“其實,我是一個財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