峃前村白龍山

白龍山 風景古跡


白龍山,古稱丫髻山、窯奧山(窯岙山)、仙鶴山(仙磑山、石骨山),后因“白龍圣母”的傳說而改名白龍山,位于樂清市虹橋、淡溪、芙蓉三地交界處,東經120°59'59" ,北緯28°14'52"。白龍山系括蒼山余脈,橫亙樂清市境中部,山脈東西走向,南臨虹橋平原,北接芙蓉鎮,西接中雁蕩山,毗鄰淡溪水庫、龍潭水庫,東北與雁蕩山相連。

白龍山海拔716.1米,面積約50平方公里。白龍山以巨石陣和奇石著稱,“仙人床、鯉魚巖、烏龜巖、猩猩巖、龍抽巖”等巖石較為出名。環山碧綠,鳥聲啾啾,流泉不息,風物壯美。唐代溫州刺史韋庸曾作《丫髻巖》詩云:

丫髻山頭殘月,臘巖洞口斜陽。啼鳥喚人歸去,此身猶在他鄉。

白龍山的傳說

白龍山山名的來歷,有個流傳很久的民間傳說:南宋嘉泰元年(1201),白龍山麓的峃前村有一個名叫江瓊玉的少女,與兄嫂在村口溪邊浣紗時,發現了一枚閃閃發光的五彩石卵,因為雙手扶紗桶,沒有口袋放,就將石卵含在口中,不慎吞入腹中,幾個月后竟然懷孕了。肚子一天天長大凸出,遭到村民恥笑,被她的父親忿然逐出家門,在嫂嫂的指點下,她沿著峃前后山的山路一直爬呀爬呀,終于登上了山頂,在巨石陣的洞窟中,生下了三條小白龍,兩條白龍飛天而去,留下一條白龍潛入山中的深潭中,為大地送去甘霖,滋潤禾苗,造福百姓。

江瓊玉誕下龍子后旋即羽化升天,被民間奉為神仙,曰‘’白龍圣母娘娘‘’。其肉身殮入石棺準備推入山洞安葬,可剛推進一半,突然天色驟變,狂風大作,雷電交加,暴雨傾盆,村民們四散逃離。現在,山上有塊石頭與半截棺材一模一樣。自那以后,人們便把丫髻山改稱白龍山,還在山頂建起宮觀供奉白龍圣母。如今,白龍山上還有龍水噴、白龍墳和龍潭的存在。

白龍山的拋歌

樂清著名民歌《對鳥》就出自白龍山牧童拋歌,牧童們在白龍山放牛,隔條溪隔個山峰,便互相以一問一答的方式,放聲高唱原生態的拋歌,看見什么就對什么,有對山,對水,對人,對樹,對天,對地,比較出名的是對鳥:

“吤呣飛過青又青哎?

吤呣飛過打銅鈴哦?

吤呣飛過紅夾綠?

吤呣飛過抹把胭脂搽嘴唇哦?

青翠飛過青又青哎,

白鴿飛過打銅鈴哦。

雉雞飛過紅夾綠,

長尾巴丁飛過抹把胭脂搽嘴唇哦!

這首《對鳥》自1949年由朱一正老師向虹橋的牧童季良洪、倪孔恭采風記譜并經改編后,由朱玲仙、溫玲菊唱響,一路從樂清唱到溫州杭州上海南京,唱到莫斯科,獲得國際殊榮,198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入亞太地區民歌教材,還被編入人民音樂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這首悠揚動聽的原生態白龍山拋歌,源于虹橋方言區域,流傳于虹橋、淡溪、芙蓉等地。曲調高亢,旋律優美,流暢清新,詞曲樸實,成為樂清的經典民歌,也是樂清的一張城市名片;一首白龍山拋歌,拋向全國,走向世界。2018年11月20日晚上,這首溫州人耳熟能詳的民歌《對鳥》在世界地理信息大會上大放異彩。

首屆世界地理信息大會于11月19日至21日在浙江省德清縣舉行。大會由聯合國主辦,中國自然資源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承辦,是聯合國主辦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地理信息大會。大會文藝演出晚會,樂清青年歌唱家朱琴燕和白龍山拋歌原生態唱法傳承人連旭輝(虹橋人)帶來了精彩的歌曲表演《對鳥》。

因去年的“非遺薪傳”——浙江省傳統音樂展演展評活動,連旭輝和朱琴燕等表演的《對鳥》突出,榮獲最高獎——薪傳獎,此次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文藝演出,也就相中了這個獨具特色的節目。當天晚上,連旭輝和朱琴燕用動人的聲音,又一次在世界舞臺上唱響《對鳥》。

‘’北登白龍山,一石一奇景‘’,登臨白龍山,有三條路可達,一是駕車從淡溪水庫經上東田村直達白龍山頂龍水噴停車場,往南只需步行登嶺五六分鐘即可到達龍水噴巨石陣景區,往東步行數百米即可登上頂峰。二是駕車至淡溪龍潭村步行登山40分鐘,可觀賞山中美景;三是從虹橋鎮溪西村沿登山游步道徒步上山,喜歡健身鍛煉的人可選擇這條山路,每天清晨都有近千人從這里登上白龍山。

白龍山主要景點

白龍山最高峰(主峰)稱九州巖、連霄嶂,雙巖對峙,蔚為奇觀 。一為九州巖,巨石橫豎交錯,砌墻似的壘疊成城堡型狀,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與之對峙的另一主峰,稱連霄嶂,雖也是巨石壘疊,但壘法另類,一塊塊都豎立的,此巖疊得潦草,巖石又不方正,上小下大,犬牙交錯,洞隙縱橫,搖搖欲墜,且高且險,膽怯者不敢攀援,當地俗稱“喜鵲巢”、“鳳凰洞”,像與九州巖對面而立的大鳥,故也俗稱“玉燕談陰陽”(“燕戀巖”)。

連霄嶂附近奇峰怪石眾多,奇趣橫生,有仙鵝石、猩猩巖、仙劈巖、聽月峰、古碑巖、透天甑、萬猿石、秋荷峰(蓮子峰)、現雁峰、鶴冠峰、追馬巖、古碑巖、劍門巖、九州巖和山頂飯甑洞穴、后洞(千化洞),各類奇石或吟詠眺望,或懸空獻技,或移步換形,又有松泉伴奏,使滿山靈氣生機盎然。

【鳧湖】

鳧湖在白龍山林場停車場旁,俗名野田汪,又名龍湖。據清吳永佶《白龍山志》 鳧湖“在龍山巔,方二里許,水春夏不涸,望之如湖,一曰龍湖,邑志作鳧湖,俗名野田汪。與雁湖并列,真可謂鳧湖啞啞(指禽鳥鳴聲。漢.焦贛 《易林·師之萃》“鳧雁啞啞,以水為家”)”,今僅余池塘狀,已近涸,面積也僅原來的一半。

【九州巖】

九州巖,也稱“仙疊崖”。九州巖常被云霧飄繞,可驗晴雨,當地有俗語說:“白龍山戴帽夏日麗”,意為山頂有云則晴,無云則過數日就有雨,甚是靈驗。

【觀雁石】

在九州巖北側,游者踞石向北遙望雁蕩,隱現在目。

【木魚巖與仙人臉盆】

九州巖西側為有一巨石,形似木魚,故名。木魚巖旁的巖坦上有仙人臉盆。巖坦下方有仙人鍘刀巖。

【觀音巖】

九州巖下方有一立石,古名觀音巖;側面看,似佛手,故又名佛手巖。

【萬猿石】

在九州巖側,往龍宮背下陰面,亂石萬點,若群猿奔走。

【連霄嶂】

連霄嶂也稱“飯甑巖”( 飯甑磕),俗稱“透天飯甑”。“透天飯甑巖”的徑長遠遠大于高度,形態扁圓,與通常所見的“飯甑”不大相象,更象一個巨大的磨盤。透天飯甑形象逼真,甑上有洞穴,有文記載:“如甑上有斜口,如甑蓋半掩。氣蒸蓋石,淋漓若汗,手下探,有勢氣在龍宮背。”附近有一洞穴,名為山頂洞穴、鳳凰洞,古云白龍穴。攀爬兩側路線可達頂端,中間洞穴互通。寒冬時,洞內熱氣蒸蒸上升,好似洞內白龍呼吸吐氣,氣體發源深入莫測,甚為奇怪。

連霄嶂為白龍山最高峰,頂端海拔716.1米(按3個航標水平高度測定),峰頂實際海拔應為717米。立于峰頂登天臺,居高臨下,視野甚是開闊,很有“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遙望東海觀日出,云蒸霞蔚。當風和日麗,氣清地明時,可看到溫臺兩州五個縣,往東越海望至玉環、洞頭,南可及甌海、靈昆,西抵永樂邊界,北觸雁蕩百岡尖,山海在望,風光絕勝,“擬上仙巖覽九州,滿城風雨一齊收。” 據永樂《樂清縣志》 “窯岙山,即丫髻山,去縣東五十里。山北曰山門鄉,山南曰瑞應鄉。山絕高,海艦皆以為準。”(清)陳紳、鄭琛光緒《樂清縣志》記載:“丫髻山(引《名山勝概記》),山高數千切,海舟望以為準”。 連霄嶂的頂峰上至今尚存有航標遺跡。清代詩人戴朝元曾在《游龍山》詩中寫道:“振策龍山頂上游,欲窮名勝更登樓。晴嵐涌翠開圖畫,孤嶂撐空逼斗牛。萬壑松濤檐外落,九天煙雨望中收。豁開眼界知多少,千里長江作帶流!”

放眼白龍山,中下群峰似浪,起伏疊嶂, 北側有伏虎長嘯石林景點,石林又形似古代武士群,又像一幅活生生的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圖,其中悟空、悟能、悟凈的形象尤其逼真;還有以及十八羅漢、龍山佛祖、觀音禮日、諸葛布陣、將軍授印等景觀。西側為五虎陣,五只石虎守住山岡。臨近一山峰為朱雀峰,因峰頂有一石形似朱雀而得名。尤其令人感嘆的是九州巖上那對石玉燕,日夜秋水相對,竊竊私語,讓人浮想聯翩。東側有野馬峰、雙象峰、青云道觀、南白寺,還有白浪潺潺的淡溪;南側有石板宮。

【白龍圣母宮】

俗稱石板宮、靈惠龍宮、崇頂道觀、天成道觀、上宮,古名“純頂寺”。與雙髻寺、龍門觀,構成白龍山上、中、下三宮。雙髻寺沿右側山路登攀約20分鐘可到達。白龍圣母宮依白龍山主峰仙疊崖而建,背后大石相疊,如雙髻對峙,中間鏤空。由峃前連氏9世祖如琦公建造于南宋咸淳年間,建廟至今已有740余年,經歷代修整,現有崇頂道觀大殿3間,梁柱皆石筑,石門石柱石樓梯,石板墻石板地石板頂,儼然小小石板宮,俗稱上宮。廟內梁上石刻“宋咸淳乙丑(1265)進士授太子教受如琦連公,宣德壬子舉人授王府教受,連稷公重建”。上宮北枕陡立如壁的連霄嶂,危樓高聳,氣勢宏偉。附近還有養云窠、聽月峰、秋荷峰等,勝景疊出,歷代墨客騷人前來白龍山游覽,駐足上宮,宮內外有宋、明代墨跡和摩崖題刻甚多。

上宮后懸崖十丈見方的巨石上刻著著名書法家郭仲選題寫的“白龍山“三個朱紅大字,字跡遒勁疏野,力透山背,渾然一體,氣勢如虹。游人至半山腰,即可仰望“白龍山”三字。石屋二樓處題有“天成道觀”,石門口有對聯一副,由民國著名鄉賢胡奉塵先生登白龍山頂時題寫:“此地饒千秋風月,偶來作半日神仙”,橫批“目空一切”,上書靈惠龍宮,落款民國甲申年(1944),另有石刻碑文三副,倚靠在靈惠龍宮前。廟內梵音陣陣、香煙繚繞,白龍圣母、天后、陳十四諸神端坐案后,三清三寶各有其位,皆慈眉善目,面含微笑,一派道教全真氣象。常有善男信女來寺朝拜,香火不斷,也是游人休憩、觀日出的好地方。

石板宮旁有惠明堂,為石室,石室后方有泉水涌出,清甜甘冽。順石室內石級而上,為大羅寶殿,建于1983年,有門聯:“無我無人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大羅寶殿正后方的巨石上有天然紋理,似圣火。大羅寶殿門口有觀景臺,極目遠眺,無邊景色盡收眼底。

【后洞】

也稱觀音洞。在龍宮背后山肋。洞中壁上刻有觀音大士像三。或謂與前洞相通。觀音洞前有楗門巖,左右兩巖對峙如交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563評論 6 54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694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672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965評論 1 31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690評論 6 41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6,019評論 1 329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4,013評論 3 44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188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718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438評論 3 36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667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49評論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845評論 3 35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252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90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84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635評論 2 38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白龍山公路;將開建,市民登山選擇更多路了, 近曰,白龍山公路完成招投標,該項目為新建四級公路類,起點是虹橋鎮出前村...
    倪金詩章閱讀 107評論 0 1
  • 陸游詩集(X1) 夕雨 屣履行莎徑,移床臥草亭。風聲雜溪瀨,雨氣挾龍腥。 奕奕空中電,昏昏云罅星。徂年又如許,吾鬢...
    漢唐雄風閱讀 7,963評論 0 6
  • 陸游詩集(Y1) 丫頭巖見周洪道以進士入都日題字 烏巾白紵蹋京塵,瑤樹瓊林照路人。 西省歸來名蓋代,兩行墨危尚如新...
    漢唐雄風閱讀 11,358評論 0 15
  • 重陽龍山游 重陽上山岙,滿目盡是秋! 枯葉鋪滿地,番薯地中秀! 桐樹掛銀珠,茶仔似圓球。 青柿羞澀臉,風吹頻招手。...
    倪金詩章閱讀 95評論 0 2
  • 【往事回眸】溫州二十大"旅游勝地" 1.江心嶼公園 ◆中國4大名勝孤嶼之一。東西雙塔凌空,映襯江心寺。嶼中有著名的...
    倪金詩章閱讀 2,00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