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如故容易,難的是來日方長的陪伴。”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旅游時喜歡買上一盒明信片。買不到,總覺得此行有所欠缺。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買到明信片總想寄幾張。
我記得,以前喜歡買景區撲克,正面有好多好多不同的風景,買到了,便當成一副字面上的撲克,拿來打牌。后來漸漸的,明信片的輕巧取代了撲克,而我也更喜歡明信片的韻味。
我記得,第一次寄明信片大概是在福建的三坊七巷。小時候沒見過,覺得寄明信片是件稀罕事兒,興高采烈地寫了兩張,一張寄到爺爺奶奶家,一張寄到外公外婆家。
不知為何,我總覺得手機拍下來,在屏幕上看的,有點兒隔應。
我更喜歡洗出來,或者買一盒攝影的明信片。
我喜歡紙質的東西。
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這個世界早已滄海桑田。照片,書籍,或許一個百度,一個電子書軟件就能滿足到。
最近在微信讀書看東野圭吾的《時生》。我本是極喜歡東野圭吾的文字,但在手機上看,看不見摸不著,總覺得少了點什么。
少了點什么。
小學的時候,學校印了一本“閱讀記錄本”。每周都得完成一張閱讀記錄卡。為了得到老師的A+,每周都會認認真真的去讀一本書,劃出它的好詞好句,到了周末水到渠成。那時,確確實實愛上了讀書。
有時候,翻到一本老書,泛黃的書頁,仿佛訴說著一小段歷史。電子書,歷久彌新。
之前有同學問我,想買哈利波特全套,買實體書還是電子書。論性價比,自然是選擇電子書。但若是我我來選擇,我喜歡是在紙上寫著“阿拉霍洞開”。
我記得去南京時,最喜歡的景點是鐘書閣。中國最美的書店。那個書店充斥著現代化,卻是最古樸的書店,現在,應該很少實體書店了吧。在那兒看了神奇動物2的劇本,這樣的經歷,早就越發越少。
我喜歡紙質的東西。并不是說排斥現代高科技產業的產物,僅僅是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歡。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