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話就是尊重

? ?大千世界中的人類千姿百態,性格也不盡相同。有人喜歡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有人則沉默寡言,信守沉默是金。人們大多會喜歡前者,因為愛說話的人大多性格開朗、容易交往。而對于后者,人們大多會選擇止步。而我認為話多不一定都是好事,俗話說“言多必失”。有時候話多會成為一種聒噪。而不說話有時候就是莫大的尊重。只可惜仍有大批的國人不懂得這個道理。

? ? ?先來現身說法:身為一名教師必定要懂得這個道理。在向學生提出某個問題讓他思考或是回答時,在說清題意的前提下一定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而不是不停地進行提示或是不耐煩地打斷或中途糾正,這些都是有失偏頗的。就算學生說錯了,也要等他說完,那畢竟也是他的“成果”,如果生冷地打斷勢必會挫傷他的積極性。同理,如果我們老師在上課時,肯定也不希望學生在下面嘰嘰喳喳、交頭接耳、靜不下來或是不停打斷。那么自己就先要樹立好的榜樣。

生活中我們很多家長同樣會犯這樣的錯誤。孩子提出疑問的時候,家長不是慢慢引導他自己想明白而是直接說出答案。這樣表面上仿佛節省了許多時間,但實際上孩子的思維已被你打斷,這個答案直接沖擊著孩子的大腦,他已無暇去想為什么是這樣。

不說話就是尊重,這也適用于醫患之間。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由于人們一味迷信大醫院的所謂專家,于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掛到了專家號,恨不得把自己的病前三十年后四十年給醫生和盤托出,可是專家根本不想聽啊,你爭分奪秒地說著,專家卻只是在電腦上迅速打出他認為該做的檢查單扔給你,然后看也不看你一眼直接說下一個。有的時候甚至還會怒視著示意你閉嘴。你也許會滿腔憤怒地說這醫生怎么這么沒素質呢,可是你想過沒有,那么熱的天氣,醫生被一群人包圍著,空氣都不流通了,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其心情可想而知。況且就算你在其他地方做過再多的檢查,到了這里還是要檢查,到時候萬一出現什么糾紛,那也是醫院擔著,也不會叫醫生來買單。所以適時地學會“不說話”或者“少說話”,對人對已都是一種尊重,也會提高效率。

在家庭中,夫妻、婆媳之間也是如此。明明對方已經滿腔怒火,你卻偏要在這個時候嘮嘮叨叨、停不下來,甚至還數落或戳別人痛點。那么爆發一場家庭大戰你就是推潑助瀾、火上澆油了。在公共場合,如公交、地鐵、飛機、會場等,也更要做到不說話。朋友說日本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夜晚的安靜。就算在日本的鬧市區,晚上睡覺就像是睡在山里的老家一樣安靜。晚上馬桶沖水或是敲擊鍵盤聲音過大都會遭到別人投訴,更何況其他更加吵鬧的行為。

有人說不說話就等于漠視,當然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個度。找到平衡點,而不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沒遇到你之前,我隨遇而安,遇到你之后,我以你為安。 《世間一切,都是遇見》,這是十點讀書的第三本書,十點讀書的當家...
    泛泛流水閱讀 727評論 0 0
  • 曾經在瑞士,有一次醉駕。 忘了是因為什么,大概是一次學生的聚會,當我醒悟的時候,我已經坐在駕駛位上,車子在以每小時...
    刀爺閱讀 604評論 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