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地球上所有的人都以狩錯采集為生。為什么他們中竟有人會選定糧食生產呢?為什么在選定糧食生產的時間上也是不一致的?
首先必須消除關于糧食生產起源的幾個錯誤觀念。
1.糧食生產是發現的,或發明的,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從事糧食生產還是狩獵采集,這中間甚至不存在有意識的選擇。糧食生產是逐步形成的。
2.在到處流浪的狩獵采集族群與定居的糧食生產者之間必定是界線分明的。事實上狩獵采集族群有已經定居下來,但從未成為糧食生產者。糧食生產者中也有流動的群體。
其次,糧食生產就是由狩獵采集族群發端于前,然后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并不是所有必要的技術都是在短時間內發展起來的,并不是所有在某一地區最后馴化的野生動植物都是同是馴化的。這種轉變是逐步實現的。
其根本原因是,糧食生產制度的漸次形成乃是許多關于時間和勞力分配的不同決定積累的結果。比如追求最大的回報、最小的風險、聲望、文化偏好等影響因素的影響。
每個大陸上的農民是不可能有意識地去選擇農業的。糧食生產一旦出現,鄰近的狩獵采集族群就能看到糧食生產的結果,從而作出有意識的決定。
在某些情況下,幾乎是全盤接受了鄰近的糧食生產制度。在另一些情況下,他們只選擇其中的某些成分;還有一些情況下,他們則是完全拒絕糧食生產,而繼續做以狩獵采集為生的人。
一種糧食生產制度也可以逐漸轉換為另一種糧食生產制度。
是什么因素使競爭優勢不屬于狩獵采集而屬于糧食生產?
1.獲得野生食物的可能性減少了。
2.獲得可馴化野生植物的可能性增加了,對植物進行馴化的做法可以得到較大的好處。
3.對野生糧食的收集、加工和磨盤貯藏的技術長期發展。
4.人口密度的增加和糧食生產出現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人口密度的增加與糧食生產形成一個正反饋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