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今天回北京的火車旅途有點兒痛苦,我買到了座位,卻依然坐不正身體。座位正面的空間被箱子擠滿了,我只能向過道擰著腿,側身坐著,頭頂上有一個帥哥背著一只碩大的書包,時不時地就會擠過來,我的頭因此不知道挨了多少捶打。
這就是返程高峰日開往北京的普快列車,一整車的人大多是從溫州到北京沿線城市村鎮趕回北京上班上學的。或許沒有上學的,因為他們實在沒有必要趕在大年初六這一天回來。
我看著窗外的風景刷刷略過,想象著自己在飛速遠離家鄉,發現腦海里還殘留著一些碎片化感觸,便寫下了這些文字。
年味兒?
只是轉眼間便又是一年的輪回,過年正是這個輪回的終點,也是起點。
小時候總覺得過年是一件大得不得了的事情,似乎整個寒假都是在安排過年,正在過年,還有過不完的年。但是,突然回想這個春節,印象里不過是度過了一個忙忙碌碌的七天假期,卻沒有什么值得說的東西,或者說沒有什么年味兒。
于是想起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為什么年味兒越來越淡了?
一、年味兒變淡了
這次回家,哥哥到車站接我的時候跟我說,今年上面不讓放鞭炮了。我有些錯愕,就算打死我,我也不想不到“鞭炮禁放令”會這么快延伸到到我們這個五線小城鎮。
我當時還一度以為,這個消息也許只是以訛傳訛的說法。直到我看到滿街的宣傳條幅和家里的通知書,才讓此事得以證實。
于是,整個過年期間,我們當地的電子鞭賣脫銷了,大家都在談論這個禁放令。
意外的是,有的人覺得是好事,省錢又環保,有的人覺得不可思議,根本禁不住。但出奇一致的是,大家的反應都沒有那么強烈,似乎沒有對此表示多么可惜,只是覺得新鮮,更多的是把這個消息拿來當成茶余飯后的談資。
經濟的發展,科學的普及,讓啟智的人們知道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慢慢地對所謂的習俗和年味兒,不再死死守護了。
鞭炮煙花,幾百年的習俗,一紙禁令就被終結了。所以啊,現在哪還有什么必須的形式,是興是敗,都不過是一句話的事兒。
如果把習俗也定義為一種生活的儀式感,那么,當人們不再拘泥于陳舊落后的文化形式,社會意識形態慢慢發生變化時,繁瑣的儀式感就早已經不是必需品,而是變成了一種可選項。
最終,它們就會被慢慢拋棄,也當在情理之中。
再比如,小時候的年夜飯,家里總是要炒上一大桌子菜,葷素搭配,咸甜都有,涼熱俱全,還必然搭配平時不舍得買的好酒或者飲料,就像是喜宴的那種配置,平日里肯定是吃不到的。
如今,家鄉常備的年夜飯不過是火鍋雞或者涮肉鍋,年夜飯吃火鍋卻越來越深得人心,好吃嗎?未必。唯獨圖個省心省力,原本很特殊的一頓飯被平日化,年味兒自然就沒有了,年夜飯的儀式感被拋棄了。
原來過年的時候,真可以說是百業停頓,商娛不興。現在不僅越來越多的飯店供應年夜飯,也有越來越多的商業娛樂場所,會經營整個假期,吃喝玩樂一應俱全。
仔細體會起來,這并不是年味兒,不過是個假期而已。于是,原本整個社會意識形態中都很重視的重大節日,排除掉那些為社會運轉必要的崗位之外,更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繼續掙錢,而不是闔家團圓。
衣服、玩具、年貨就更不用說了,過年的時候,根本沒有什么特殊之處,年味兒一定是有別于平日生活的,而不會孕育在慣常的生活中。
二、我們長大了
我曾經問過家里的孩子,也就是我的侄女兒:“過年好玩嗎?”
她很肯定的告訴我:“好玩!”
那個反應和我印象中自己對于過年的期待如出一轍。即便對她來說,過年的日子和不過年的日子相比,差別并不是很大(至少沒有我們那個年代那么大)。過年了,一樣是吃什么有什么,玩什么有什么,穿什么也有什么。
但是,我想,她的回答說明她還是感覺到了一些不一樣的氣氛吧。
那么,為什么我們怎么體會不到了呢?
唯一理由只有:長大了。
對于大人來說,過年越發像是任務一樣,孩子可以盡情享受更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零食和玩具,也不必勞作。
大人們,也就是長大了的我們,卻要承擔太多,還承擔得越來越多。要給家里置辦年貨,要讓屋里屋外煥然一新,要準備壓歲錢和敬老錢,要探親訪友,要拜年祭祖。
長大后,過年就像是一直延續下來的習慣,不問因由,也不問自己,只是別人都過年,于是我也過年。
不知道長大了的孩子,是不是都會自問一句:“咱們為什么要過年呢?”
我想,每一個人都會產生這個疑惑的,然后,年味兒就趨于被簡化淡化了吧。
三、為什么要過年?
今年聽到的鞭炮聲都來自遠處的村鎮,直到整個年過完,我也沒有聞到曾經熟悉的火藥味兒——這個年味兒的最高級代言人。
假如,正如以上所說,在社會進步中,過年的味道已經不重要,也正在被拋棄,那為什么還要過年呢?
這個答案,其實是媽媽給我的。
每年的大年初三,媽媽的這幾個姐妹都要固定回娘家,和舅舅們聚上一次,看看年邁的姥姥。
很多年以前,只有我們表哥們兒這幾個孩子,現在這六七個表哥們兒都結婚了,再帶著各自孩子去,就總能湊上三大桌家宴,熱鬧非凡。
但是,這兩年因為我那兩個舅舅的關系有點兒僵持,誰都不便主動組織起這個聚會。這個龐大的家庭團聚,就因為主家的空缺,變得越來越難以為繼。
尤其是今年,沒有舅舅的接待再加上五姨家的表弟有事在身,年后沒空聚會。初三團聚的事兒本來已經被擱置下來。
直到初二的時候,我卻看到媽媽主動打電話張羅起來此事。她前后打了十幾個電話,聯系六、七個家庭,愣是把這件事定了下來。依然是定在初三,各家姨親自己買好菜品或者干脆買好現成的,到姥姥家集合,自己做飯吃。
媽媽說:“過年嘛,一年就這么一次,就應該熱熱鬧鬧的,這多好。要是一次不聚,往后慢慢就聚不起來了。”
另又有一事
大年初四,家里二姑回娘家。我一個堂弟叫我過去,說要一起聚聚,我本來有些心冷意懶的。
又是媽媽催促我:“叫你過去,就去熱鬧一下,表兄弟姐們兒一年也就聚這一兩次,聚聚多好啊。”
于是,我當天中午過去一起喝了點兒酒,喝得有點兒暈暈的,又和表弟表妹們搓了一下午麻將,談笑了一整個下午。
這不,前兩天,我們哥幾個才剛剛在姑姑家吃了一頓熱鬧的晚飯。就在我回來的這一天,媽媽在自己家接待了兩個姑姑,又主動躥起一個局。
四、新的年味兒
過年,依然在過著,只是形式有了一些變化,而最大的變化恐怕就是除夕夜的場景了。
以前的晚上,無非就是包餃子看春晚,但是,如今不管是在微信群里搶紅包,還是在電視上搖一搖搶紅包,爸爸媽媽都玩得不亦樂乎。
我跟媽媽說:“忙活一晚上,最多也搶不到二十塊錢。”
媽媽一邊樂此不疲,一邊只是回我:“錢不錢的,好玩唄兒,多新鮮。”
倒是我活得太死板太理性了,其實不管是小時候放炮仗點燈籠,還是現在的搶紅包搖紅包,都是生活的一種樂趣,過年的一種儀式,既是樂趣與儀式,自然無法用金錢衡量。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各種慶祝形式中都要有人與人的互動才是良性的習俗年味兒。
這次回家,我又帶了很多學習計劃回來,最終完成的內容寥寥無幾。因為若是爸媽在家的話,我寧愿和爸媽一起看電視,教他們玩智能手機,坐在一起消磨時間。
并不是我懶,只是我覺得對于在外游蕩的游子來說,這并不是虛度時光,而是最好的時光。這種團圓的熱鬧和陪伴,不就是年味兒嘛!
慶幸的是,我還帶了相機回來,自打哥哥結婚之后,終于又拍了一次全家福。
五、年味兒就是人情味兒
生活中總是難免有些吃了虧欠和占了便宜的事情。但是,唯有少些理性的計算,多些感性的表達,做些有情有義的事情,比如一家團聚,比如走走親戚……
經歷這些與人為善和睦相處的事情,絕對不會令人失望。
因為人嘛,追根究底,就圖這么個人情味兒,才不是什么年味兒。
或者說,傳統的過年過到了現在啊,人情味兒才是年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