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篇《別再吐槽上海的房價高了,因為你馬上就連稅都交不起了》的文章席卷了我的朋友圈 。我只對其中“普通住宅”的定義產生了好奇。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
1、房子的類型:
2、房子的面積:
3、房子的價格:
所以看清楚了:朋友,你只要在上海擁有不動產的,基本就是“豪宅”了 。
而動則幾百萬的房子,卻往往在使用過程中發生這個、那個的問題。我大致羅列了下
1.建筑傾斜、墻面開裂
由不均勻沉降引起(樁基優化過甚);結構配筋過省;建筑材料質量有關。
2、滲漏,墻面脫落
由于防水工藝不完善(限額施工造成偷工減料)、防水材料質量不過關。
3、隔音、隔熱效果差
只滿足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用性價比最高的材料。
4.門、窗密閉性差、變形。
只滿足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用性價比最高的材料。
究其原因:你家豪宅被“成本優化”了!!!
在地產行業干過的同志都清楚:現在土地成本高企,融資成本、稅費等成本都是剛性的。一塊地要掙錢除了開源就是節流。
住宅市場其實是同質化競爭的,要想開源一定需要差異化競爭,那就需要在產品的創意上做文章,談何容易!(按下不表)
而房地產企業能自己控制的也就是節流了。節流大致從融資渠道,內部流程再造,采購渠道、營銷費用和工程費用上做文章。其他幾個方面良子都不擅長,唯有工程費用這塊算是專業對口一點 。
今天就講講限額設計和成本優化。
限額設計:在項目還未開始設計時,對設計單位提出設計要求,包括了一系列的指標。用圖說話比較直觀
這是某企業的限額指標局部,經濟性絕對好。
成本優化:一般在初步設計完成后,會請專門的機構對設計單位的設計圖紙進行優化,主要目的就是省錢。目前還流于結構專業(摳鋼筋和混凝土) 。
在我原來供職的企業,產品營造由設計,工程,成本合約三個部門組成。雖然設計在最前面,但卻是最無足輕重的一個部門。設計部門的領導跟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工作能做的好就怪了。
而一直以來,對于產品優化和成本控制,我有一套自己的思路,今天拿出來分享。
一、拿地階段(最關鍵)
要想出好的住宅產品,絕對不是光拼“創意”。設計的競爭,其實在拿地階段就開始了。而這個時候設計的價值是最大的(以“億“計)。
無數的地產企業往往貌似重視,在前期做了許多的“強排”工作,擔任這項重要工作的卻是設計院的”愣頭青“。原因很簡單,這項工作大多是免費的,或者說是”被免費“的。因為甲方以項目還沒拿下,無處開支為理由拒絕買單 。
能夠想象嗎?一塊幾十億的地,初期的方案比選居然出自剛畢業沒多久的”小朋友“手里,你們老板知道嗎?
而負責設計管理的會說,我們的方案還有很多人把關的:設計院有總監和負責人;地產設計管理有設計經理和總監。無數人看過了,不會有問題的 。而所有其他相關部門就是拿著這些“方案” 去測算這塊地到底能不能拿。
對此我只能”呵呵“。
建筑設計,指標測算是精確到小數點后面2位的。
光靠看,能發現日照間距不夠嗎?
光靠看,能發現樓棟間距標注有偏差嗎?
光靠看,能發現各項指標有誤差嗎?
如果能發現,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地塊在拿到以后,會出現前期測算有誤,項目盈利堪憂,老板雷霆震怒的情況呢 ?
所以產品優化應該是在拿地前就已經開始了,但真正有多少企業能做到呢?
我曾經和我的師弟設計過一個地塊排布和容積率測算的模型,在前期還是行之有效的,可以PASS掉一大堆“指手畫腳”人士的無聊“臆測”。但是方向定了以后還是需要精細化測算的 。
二、(概念)方案設計階段(很重要)
當地塊已經拿下,進入概念設計階段的時候,產品優化能帶來的價值只能是“千萬”級的了。這個時候分為總體和單體兩塊設計。
總體更關注:地塊能否抬高,道路能否節約,停車指標能否地面化,配建能否少做,空間關系是否吸引眼球,是否有利各種流線組織,景觀是否有話題等。
而單體更關注:建筑風格的選擇,戶配比要求下的戶型合理化。公共部位的體驗,商業和配套的價值最大化等。
舉兩例說明:
1.當地塊內建筑在規劃允許的范圍內盡量上抬時,對客戶體驗是有提升的,同時對成本下降是有顯著效果的。
2.相同的建筑風格,采用不同的設計手法和細部處理都是可以達到效果的,而市場上會有很多的設計公司盲目追求藝術效果,推高了實現的成本。讓后期結構專業含鋼量等的控制情何以堪啊。
一個優秀的設計公司,會在以上所有這些方面給到地產公司可靠的服務。但是傳統設計院在經濟性和時間效率等方面考慮一般都不太夠,主要原因還是太立足于本專業,對開發流程和各階段價值側重不熟悉。
而我們也在慢慢向境外的一些如“宜家”等企業學習,形成自己完備的一套質量管理體系,在設計前就交給設計院吸收消化,才不會在概念設計時還出現磨合的情況。
三、初步設計階段(抓落實)
這個時候,整個項目的大基調已經定版了,要做的只是深化工作了,能帶來“百萬級" 的價值。可能有些“偷跑”的企業,樣板房都快起來了。
而這個階段是最考驗設計公司能力的。設計單位要統籌好內部各專業之間的矛盾,還要配合甲方對接各個職能部門的報建需求,并反饋到圖紙上。這時,成本控制的需求一下子緊迫了。特別是結構專業,梁是不是大了,這些感性的東西就會被拿出來指摘了。
舉例說明:
這個階段的地下車庫已經是八九不離十了,如何在相同的面積下,盡量多排車位,這個是功力問題。但是否要多做車位是決策的問題,在有些車位價值高的地段,出于盈利和社會責任考慮,建議多配。
四、施工圖和現場配合階段
現在“邊出圖邊干“的現象在地產行業還是很普遍的,主要是融來的錢很貴,時間就是錢,罰款(違章開工)就變成小錢了。
這個階段成本優化純粹變成了“做減法”
原來要求“高大上“的,材料從石材降到面磚,真石漆,再降到涂料。
保溫材料也是從貴的選到便宜的,還要設計院反復計算節能,卡到極限。
景觀也從名貴樹種變成大草坪了。
而最讓人難受的是對結構專業的“摳鋼筋”。雖然說麻雀雖小也是肉,但結構工程師頂著那么大的風險簽字蓋章,真的是“拿著白菜價,操著白粉心“。
其實這個階段優化的價值也就在一、兩百萬之內。如果超出了,那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權利尋租“。用如此無能的設計單位,一次可能是無心之過,可長期合作,難道真的這么簡單?
對于地產公司而言,在不同的階段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優化是必要的。但是很多分管這塊的領導都是工程出身,對于設計一知半解,斷章取義。完全忽略了設計在整個過程中所應該發揮的價值。而往往去艷羨別人家的成本控制為什么這么好,產品為什么這么適銷對路。
正因為缺乏戰略的眼光,用戰術的勤勞去掩蓋戰略的無能,才導致永遠在跟隨,永遠在夢想超越。
而從終端消費者角度來講,正因為沒有在戰略上進行優化,才導致到我們手中的產品都是”戰術優化”的產物,用了太多的”小技”,當然就會產生這個那個的問題。(而且建筑的這些問題都是不可逆的)
我們的住宅產品有沒有從”實用、堅固、美觀”的角度去思考,去設計呢?
我們的住宅產品有沒有從消費者的需求和心理出發呢?
我們的住宅產品有沒有從人體工程學去思考,去設計?
我們的住宅產品有沒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呢?
不管你是甲方建筑師,還是乙方建筑師,本質我們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建筑師。
只有真正從需求出發,才能創造出好的產品。
贏得口碑,才會有品牌美譽度。
擁有品牌價值的地產商,才是行業洗牌之后屹立不倒。
基業長青的企業,絕不是鋼筋”摳得最好”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