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人世間》這部劇我已經看了40多集了,網上熱議的、經典的重要的片段也基本都看了。當看到周楠死了的事件后,平時意猶未盡總想多看兩集的我再也看不下去了,只想一個人靜靜的坐著,慢慢的想著,捋一捋我從這部劇中獲得的思考。
1.都說“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條件對于一個地方的發展尤為重要。不僅如此,對于老年人的生命搶救,有時候甚至起著決定作用。
這讓我想起了《山海情》里馬得福說的一段話,當年他爺突然犯病,因為交通不便、距離縣醫院太遠,鄉親們趕著驢車走了一天一夜才到縣里,等送去他爺已經咽氣了。如果當時不是窩在那個窮山溝溝里,說不定他爺也能搶救過來。
同樣的劇情,秉坤他爸周志剛突然暈倒,由于光字片房屋太擁擠、巷子太窄,導致汽車進不來,所以,只有一群人拉著板車才能把老人送去醫院。不管是老人、孩子,還是產婦和其他人受傷生病,這條交通之道就是分秒必爭的生命通道。要長壽,先修路!
2.“養口體,養心智”,這是我對馮化成所說臺詞的最深印象。關于孝順,我們常理解的是陪伴、照顧。其實,對于老年人來說,有個出息干大事的遠方兒女,對于父母的尊嚴和榮耀來說也是一種享受。口體的舒服是孝順,精神上的滿足也是一種孝順。
所以,不必對自己賴在父母身邊或遠在他鄉而過分自責,咱們要做的,就是在身邊時照顧好父母的身體,多一起說話做事哄他們開心;不在一起時,干好自己的事業,過好自己的小日子,重要的是關照好自己的身體,別讓父母操心。
3.人生的悲喜交織非常殘酷、現實,如果說老來得子是人生一大樂事,那么中年喪子就是人生第一大悲痛。看著楠楠出事后鄭娟痛到極致的不動不語,秉坤在鄭娟面前強撐自己,看到哥哥后像個孩子似的放聲大哭,突然理解了人到中年的壓力和困苦,特別是中年男人的不容易。
4.世界就是不公平的,因此,才有那么多人倡導公平。很多時候,不僅資本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就連貧苦百姓手里僅有的幾樣東西都會被無情革了去。
劇中的鄭娟可以說是最苦命的人了,出身孤兒,被賣冰棍兒的信佛老太太收養后,人在花季又被臭流氓強奸懷孕,好不容易頂著輿論和現實壓力活了下來,遇到一個重情義的好男人把孩子養大成材,孩子卻客死他鄉。剛經歷過喪父母之痛、喪子之痛,陪伴在身邊的男人又要坐十幾年牢。
鄭娟的世界很小,她在乎的就那么幾個人,而這僅有的幾個希望火光卻接二連三被命運無情的掐滅。對于一個母親來說,孩子是多么重要啊,孩子就是母親的血肉、母親的命!對于一個缺乏家庭溫暖的孤兒來說,恩人和愛人就是她的天堂,所愛之人離他而去就如同被拋棄到孤獨冰冷的黑洞,生不如死的感覺啊!
反觀那些命運還不錯的人,比如周蓉,離家出走多年,依然得到父親最大的寵愛,母親最深的牽掛;家里亂事兒一堆,牽連到父母家和孩子不說,反而得到家人最大的幫助,成了全家“養心智”的那個光宗耀祖的人;人到中年被動離婚很慘,但很快就有一個帥氣暖男深情告白要結婚;親子關系疏遠陌生矛盾多,沒幾年就家庭和諧快樂多;性子剛烈執著極度自我中心,卻惹來周圍無論男女老少的包容與寬待。和賢淑的鄭娟比起來,真是太不公平了。
4.“長兄為父、老嫂比母”,當父母不在了,我們的哥哥姐姐就是我們脆弱時的懷抱,無助時的主心骨。盡管秉坤對他的大哥有許多積攢的不滿,但在自己經歷痛失孩子的那一刻,他一看到大哥就忍不住哭得像個孩子,展示了自己最脆弱無助的一面。所以,每個有親兄弟姐妹的孩子都要慶幸,慶幸父母留給我們一個日后遇事能一起商量的親人,就如莫文蔚那句歌詞“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運我有個我們”。
5.雖說命運不公,生存不易,但生活的改變卻是我們自己主宰的。劇中的國慶吳倩夫婦,每年過年聚會都要當著大家吵一架。沒工作了吵,有工作了還吵,似乎生活總是讓他們不滿意,十幾年過去了,越來越不滿意。
想想他們爭吵的話題,老人病了、大姑姐帶孩子回來住了、沒房子擠啊、沒工作愁啊、工作不好煩啊、找人沒給幫忙氣啊……他們似乎把自己經歷的這些苦難、煩惱都推給別人來解決了,稍有不順就窩里橫。
對比秉坤,他也是初中學歷沒啥文化,也具有小農意識,養活一家老小也很艱難,但他對現狀不滿時不是一味的和別人比,而是跟自己比,自己找出路,讓自己比以前過得更好。他有當官的哥哥、當教授的姐姐,還有把他當恩人、親兒子看待的庭長老太太,但他沒有因為自己想謀個一官半職就指望別人鋪路,而是自己想辦法從飯館做起,起早貪黑搞經營,飯店經營好了再支持教育開書店,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前進。
自我生存的本事,最讓人看不起的就是“等、停、靠”,這個社會誰也不欠誰的,指望別人,最可能迎來的是靠死自己。
6.家庭是無價之寶,我們雖生來一世會踏足很多地方、結交很多朋友,但最初和最終常留我們心里的,還是家。
什么是家?家就是心靈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