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結束了英語四六級監考回家的她,急切地跟我說起令人后怕的小插曲。大致情形是,有個本校考生忘帶身份證來參加考試,恰好另一位監考是他輔導員老師,出于臉熟疏忽了證件查驗,幸虧發現及時,避免了一場監考事故。
當時她講得真切,我卻因深陷于思量某事聽得模糊。當聽到“忘帶身份證”字眼時,竟然大腦抽筋般插了一句:“那還不簡單,掃健康碼唄!”
怪就怪這本地曠日持久、三番五次的疫情。一開始,例行的核酸檢測必須攜帶身份證,用以掃描確認身份并錄入系統。后來,直接掃健康碼就可以識別身份了。所以,我就潛移默化地形成了掃健康碼能夠替代身份證的慣性思維。見笑見笑!
不過說起身份證,如今還真是處處離不開,時時用得著。比如乘飛機火車出行,住宿酒店;比如參加正規考試,應聘工作;再比如申領銀行卡,買房租房等等。正因為它是居民合法身份的唯一通用有效證明,為此也會產生不少忘帶或遺失所造成的大小麻煩??傊?,日常辦事,尤其是出門在外,務必帶好并保管好至關重要的身份證件。
最近,關于第三代身份證的消息惹人關注,諸如存儲多少數據,集成多少功能之類的。我想,在網絡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身份證的迭代絕不僅僅是時間問題。當一些超前的概念設想落地成全新的智能設計,新一代身份證也就呼之欲出了。
剛才說起的有效身份證明,除了通用的身份證,再就是軍官證、護照、港澳(臺)通行證以及機動車駕駛證等等。當然,別忘了幾乎不怎么常用的居民戶口簿。
前幾天看吳晗的《朱元璋傳》,書中提到朱明建國后,戶與口均比前朝增長了多少多少。我這才注意到,原來常說的戶口二字,確切是由家家戶戶的“戶”和一人一口的“口”組合而來的呀。我國從“四萬萬同胞”到十四億人口,從計劃生育到鼓勵二胎、三胎,人口問題始終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命脈所系。而戶籍政策和戶口管理,也一直是我們這個人口大國、人才大國的頭等大事。由于人口眾多,我們先后進行了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在生育調控、人口流動與居民戶口變動等相關政策與治理方面,進行了科學有益的探索和實踐。而關于戶口簿與身份證的創新嘗試,也在片刻不停地構想之中。
在網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一些不需要當面出示身份證的辦事環節已逐步被手機驗證+輸入號碼+面部識別取代。只要牢記18位的身份證號碼,并不需要隨時攜帶身份證即可享受便利。
隨著居民身份證的通行使用,居民戶口簿漸漸淡出視線。將來有一天,注定它也會和糧票、布票一樣成為展館里的歷史物件。不信?試問一下。你家的戶口簿在哪兒,你知道么?有多久不用了,記得請嗎?
更進一步,未來的身份證呢?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