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生亭建在哪呢?我從《紅樓夢》選了青埂山。故事發生在哪一年呢?我挑了陶淵明去世的元嘉四年。又要給短文里的主人公取名字?簡直頭大,想來想去就叫“癡生”吧。人生一世,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以后再也不要去讀哲學的書了。不過,如果讓我重新選擇的話,我想性情的活一生。 ? ? ? ? ?
癡生亭記(原創)
文|寫不好的走之兒
元嘉四年,余過青埂山,聞癡生事。
生者,大荒氏人也。大荒者,山腳之村落也。生之父母皆不可考,村之壽考者亦不知其所從來。第云其幼時,呱呱然泣于山洞,獨樵者李氏遇,懷之,歸。
食以湯,撫以子,名其李生。三年,李氏亡。鄰里憐之,皆出粥食,使無餓。
六七歲,明眸善目,閑靜少言。不喜嬉戲,默默然坐于林中,觀蟲鳥之事,聽草木之聲。村有牧牛者,見而笑曰:“生,蟲之語何?鳥之語何?”生莞爾不語,視牛,牛哞哞然,牧者怪之,遂走。日墜,霞盈天。
某年,大雨三四日,生之屋漏,雨澤下注,無可避者。棄之,居洞中。近鳥樹,鄰溪草,生大悅。采果開荒,種谷稻,抽葛麻,荷鋤戴月,無人擾之。偶得一書,不知其名,文末屬之以靖節先生。籠火讀之,愛不釋卷,生獨坐至日明。藏書腰間,身不離也。
生見浣女,情竇開然。思之輾轉,不可成眠。恍恍乎如墜泥淖,身不由己。一日,夜半,忽坐起,自言:“情之事也,非人之事,實己耳。”復睡,鼾聲起。次日,書寄情之文數篇,掛于洞前之枇杷樹,時而讀之,復封存,名之曰情樹。
一日,生覽山色,累而坐曰:“若有亭焉,則佳矣。”言罷輒造亭于此。入山擇木,不取直者,但取曲者。伐一木,十日,移之又十日。往復如此,蓋年又有半,亭方初成。
余聽老者言如是,不覺日已西。初感怪焉,漸之非常,終則洞其性真,不禁慨然。次日,尋其舊路,訪其洞亭。
枇杷仍舊,其文不在,唯縛文之繩存焉,風過飄飄然。觀其亭,柱皆西斜,拙然立于山間。余感然:人所何來?終何去?存乎天地之間,一世耳,性其真邪?其假邪?停數日,稍葺之,名之曰:癡生亭,以為記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