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很多剛開始咨詢的來訪者,都有一個疑惑:“為什么在咨詢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我在說,你在聽,難道我來,不應(yīng)該是聽你說的嗎?”
每當這時,我都會告訴他們:“生活中,已經(jīng)有太多的人,想讓你聽他們說,在這里,我想聽你說。”
很多人聽了,也便懂了。
的確,我們的生活已經(jīng)充斥著太多的聲音,有時候,一覺醒來,想到老板的要求,老媽的期待,妻子想要的大房子、孩子想要的迪士尼旅行……恨不得,一翻身,再沉沉地睡去。
耳邊的聲音太多太雜,數(shù)不盡的期許和要求,可是,有沒有人好好聽你說一次話,聽聽你的壓力與焦慮,聽聽你究竟想要什么樣的生活。
或許,你此刻便可以問問自己,有多久沒有碰到可心的人兒,能聽你好好說一次話?
01
有時候,“病”是因為聽得太多,說得太少
我有一個來訪者,從28歲開始,便一直被各種聲音牽拽著生活。
母親說:“老大不小了,該結(jié)個婚了,女孩子最好的生育年齡是28歲,你到這個歲數(shù)了,連個男朋友都沒有。”
哥哥說:“別挑了,你自己條件也就一般,再挑下去,只怕是要做一輩子的老姑娘了。”
已婚的閨蜜說:“趕緊找一個人結(jié)婚吧,難的時候,有個人陪你一起扛,也挺好的。”
……
催婚的聲音聽多了,她便真的結(jié)婚了。在29歲即將邁進30歲的檔口,與一個相親認識的,“差不多”的男人結(jié)婚了。
結(jié)婚以后,兩個人明顯三觀不合,吵架的時間比說話的時間還多。
她和母親說,話剛說出口,母親便攔下了:“小兩口哪有不吵架的,趕緊生個孩子是要緊事。”
她打電話給哥哥,哥哥正準備出差,匆匆說了句:“我和你嫂子也是這樣吵吵鬧鬧過來的,沒事的!”,便掛了電話。
她和閨蜜說,閨蜜說:“你結(jié)婚還不到一年,就想離婚嗎?30歲的離婚單身女人,你以后怎么辦啊?”
父母、哥哥、閨蜜……每一個人都在說,以不同的立場、不同的方式。而婚姻是她自己的,不快樂也是真切的,她卻不知道和誰說,怎么說?
于是,她抑郁了。
原本在工作上業(yè)績突出的姑娘、升部門經(jīng)理志在必得。卻因為,近半年工作表現(xiàn)不佳,被新來的同事?lián)屃讼取?/p>
婚姻、事業(yè)雙重的打擊下,她走進了咨詢室。她說了很多,事業(yè)上這半年的不順,跟一個每天只沉迷于足球與游戲的男人生活的苦悶。
談到那個讓她焦慮的28歲,一個對家人而言,結(jié)婚迫在眉睫被提上日程的時刻。那一年,她其實賺夠了出國的費用,本想圓自己一個留學夢。
可是,只要稍稍一提及自己的想法,便被“瞎折騰、結(jié)婚、生孩子是正經(jīng)事的聲音”蓋過,于是,她不知不覺中,將原本的想法擱置,追隨著“逼婚”的聲音,結(jié)了婚。
但生活終究是要為自己而過的,只聽不說,或只按著外界的聲音行事,終究,安慰不了那顆“想要為自己而活”的心。想要表達的聲音因為沒有人聽得懂,慢慢地,選擇了沉默,于是,便“病”了。
02
當語言用來表達攻擊,很難好好說話
蔣勛在《孤獨六講》里,談到語言孤獨,講到一個小故事:
他的一個學生嫁給日本人,夫妻間的對話很有趣,主要的語言是英文,可是在對話中,也會夾一點點的中文,一點點的日本,這一點點聽不懂的語言,反而讓他們的對話洋溢著幸福感。
他說:很多時候,共同的語言,反而是誤會的開始。我們會和人吵架,覺得對方不懂自己的心事,都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語言。
語言原本是溝通、相互了解對方的工具,卻被很多人用來表達攻擊。
某次,在公園里,看到一對老夫妻的對話,很有意思。
妻子拿出水壺倒了杯水喝,老先生隨口便說:“你看你,就知道自己喝,想渴死我”,隨即開始指責妻子昨天給他買的毛衣瘦了,早上買的水果不新鮮。
休息了一會兒,妻子站起身來準備走,老先生又說:“就知道著急走,沒看我還沒歇夠嗎?”
妻子應(yīng)聲坐下,不吭聲,默默地待著。
短短幾分鐘,幾乎折射了夫妻兩人一輩子的交往模式,老先生出口指責,妻子諸多不滿,卻默不作聲,選擇了忍受。
你看,有時候,我們用相同的語言,說了很多,卻句句誅心,攻擊與傷害著最親近的人。
03
說話很多,并不意味著好好說話
有時候,說話很多,真的算不上好好說話。
相反,因為對方聽不懂,你需要不停地解釋、不停地讓他明白,結(jié)果,越說越多。卻覺得,除了累,什么都沒有收獲。
而面對那個能聽懂你說話的人,可能一句話、一個眼神就夠了。
因為,你知道,他和你在一起,他懂你,真的無需說太多。
曾聽朋友講過一個故事,小時候,因為家里孩子多,母親自然不能對每個孩子照顧周全,但對生病的那一個一定是格外關(guān)注和體貼。
于是,她從小就學會了,每次身上只要有一點小小的不舒服,她都喜歡和母親無數(shù)倍的夸大自己的病情,喋喋不休地和母親說自己多么不舒服,去博得母親格外的關(guān)切以及那碗專為病號熬制的雞湯,偶爾,還能因此,逃掉一整天的課。
母親自然不知道孩子心里的小算盤,不久前,在一次閑聊中,母親還提起:“別人家的孩子,一生病都沒精打采,懶得說話,倒是你,越生病,話越多。”
成年以后,她結(jié)了婚,老公對她體貼有加。她稍微有點不舒服,老公比她還緊張,她自然少了許多,要贅述病情的煩惱。
當說話越來越少,獲得的照顧越來越多,她才明白,原來,自己的“話嘮”體質(zhì),無非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關(guān)注,而不是真的那么想要說話。
不僅如此,很多人說很多話,無非是為了彌補很多空白。我見過旅游車上,導游為了活躍氣氛,一直不停地講話;酒局上,做東的一方,不知道客人的喜好,一直不停地講話;還有,不太熟悉的朋友之間,為了害怕冷場,有一人不停地說話。
每當這時,我都想拍拍他們的肩膀說:“嘿,停一停,沉默真的沒那么可怕。”
我們看似每天都在說話,卻很可能因為被外界的聲音壓抑、沒有說出想說的話,因為不懂溝通的技術(shù),用攻擊的方式來說話;或者,只為了填補某種空白,空洞地說話。
究竟有多久,你沒有用心說話、說想說的話?
如果,你的答案是很久……
你也許會更加明白,為什么在咨詢室里,能暢所欲言地表達,是多么珍貴的事情。很多時候,當你可以毫無顧忌地表達,便會離內(nèi)心越來越近,離想要的答案越來越近。而咨詢師,便是那一面鏡子,幫你看清自己;是承載你的容器,讓你有所陪伴且安全著陸。
其實,很多時候,答案都在你自己手里。而好好說話,便是找到自己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