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入秋之后,夜變長了,便可有大把的時間用來讀書了。不然,浪費一晚有多可惜!
相信凡是上過學的人都明白讀書的重要性,即使當年自己上學時沒能好好地讀書,如今嘴上不說,其實心里早已后悔到爪哇國去了。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好好上學,認真讀書,多一些見識,有一個好的前程。
我便是這樣的人。明明上學時功課還算好,也沒有那種拼盡全身力氣的感覺,但高考之后,一掀兩瞪眼的成績一下子讓我頭腳冰涼,好像沒有考到那個理想的成績。好在在別人眼里這個成績也不算太差,畢竟有個學上,畢業之后穩穩地有一份工作。可不知,我心里是裝滿了兩個字的,那就是:不服。
時至今日,我仍然有兩怨:一怨自己讀書少。二怨自己腦袋瓜子不好用。前者通過后天的努力和養成的習慣,大約可以彌補的了,但后者是無論如何也辦不到了。就目前來看,自己差不多是屬于“笨人”之列了。
笨人讀書,費時費力,而且理解力記憶力都十分有限。我很羨慕那些記憶力超強的人。高中時,聽人說利津一中有個大神,那是記憶力極好的一個人。人家理科不用學,基本上考滿分。文科譬如歷史等,用一個晚上的時間把課本看一遍,就能差不多倒背如流。我沒見過這人,但我相信,有的人的確天賦迥異,是我們凡夫俗子所無法企及的。后來不知這位老兄干什么去了,相信有這樣好的腦袋殼子,估計是很好的罷。
《紅樓夢》中的人物也個個是人才,如寶玉黛玉,都非一般人可以比擬。寶黛兩人共讀《西廂記》時,倆人相互調侃,有這么一句,很是唬人:
林黛玉笑道:“你說你會過目成誦,難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這都是什么人啊,一個能過目成誦,一人能一目十行。還讓我們這些“笨人”活不活了?
還有一位更厲害的,就是茅盾先生,據說他能把《紅樓夢》一百二十回背個滾瓜濫熟,這是多么好的記憶力啊。
在大師面前,我們只能讓他首先收下我們的膝蓋,然后默默地走向小黑屋,點上小油燈,不,打開臺燈,去徹夜地虔誠地拜讀大師們留給我們的那些甚至讀都讀不懂的經典。
但如果不,我們與前輩的距離只能越來越遠。
我有時突發奇想: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怎么這么大呢?我們為什么沒有一顆聰明的腦袋?
我從不否認努力的意義,但當我完整地把《紅樓夢》讀過五遍之后,我發現我連一段也背不過。
你說,背過,又有什么意義?老兄,我只是試一下而已,借此明白與他人之間的差距。
假如努力有意義的話,別人長了那顆聰明的腦袋不是白長了嗎?
因此,矛盾,糾結。
好在,我始終堅信一個道理。堅持讀書,是一個人永不能放棄的事業。
所以,當把案上的一本書讀完后,我的內心是平靜和充實的。這便是值得的。
當我的書單上的書名被我一個個勾掉的時候,便有滿滿的幸福感充盈內心。
讀書,真的可能幫不了你什么,但我相信起碼不會害你。
2.
用了幾個晚上的時間,讀完了蕭紅的《呼蘭河傳》。
看過關于蕭紅的電影,所以決定找她的書來讀一讀。我覺得讀作者的作品,比讀所謂的傳記來得更為真實。
因為我不想人云亦云,也信不過那些暢銷書作家。
陳荒煤對蕭的評語是:
蕭紅是現代作家中生命最短促、最有才華、個人生活頗為坎坷的一位女作家。
她的個人生活我不感興趣,或許是命,或許是運,或許是有命無運,或許是有運無命,不好說。但她的《呼蘭河傳》寫得十分有趣,雖然她是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座寂寞的小城的。
比如一開頭。她這樣寫道:
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還有好幾丈的,它們毫無方向地,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
這對于身處北方的我來說,是相當熟悉的。小時候冬天特別冷(現在想來那時怎么沒有暖冬?),可能農村條件極差,沒有取暖設備,衣服也都單薄的緣故吧。屋子里冷得像冰窖,早晨不愿意從被窩里爬出來,棉褲要靠母親在灶前用火烤一烤才穿上。那時候經常大雪封門,跟著母親去幾里外的水灣破冰挑水,一路上看大地都凍裂了,一道一道的,母親說:“地都凍劈了!”
但那時卻十分快樂,兒時總是快樂的。快樂與物質條件關系不大,與年齡有關。一個嬰兒,隨便給他一個玩具,哪怕是一張紙,他便可以高興地玩上一天。一只小貓,追逐自己長長的尾巴,便可以玩得不亦樂乎。如果換作老貓,它才不屑這樣的玩藝兒,它內心充滿了成長的心事。
蕭紅寫大泥坑子,寫得更加細膩。
……。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附近的人家就要吃它的苦頭,沖了人家里滿滿是泥。等坑水一落了去,天一睛了,被太陽一曬,出來很多蚊子飛到附近的人家去……,那里邊的泥,又黏又黑,比粥鍋瀲糊,比糨糊還黏。好像煉膠的大鍋似的,黑乎乎的,油亮亮的,哪怕蒼蠅蚊子從那里一飛也要粘住的。
這樣的事,對北方人來說,都是司空見慣的。但像蕭紅這么體驗過并寫出來的,我還是第一次讀到。蕭紅寫得很接地氣,而且筆力深厚,說她是那個年代最有才華的作家一點不過。
好的作品,能引發人們的思考,喚起讀者的共鳴,《呼蘭河傳》便是這種。
3.
讀書,實在是一件老實人干的老實事。任何急功近利的閱讀其實意義都不大。
能讀進去,并深諳書中要義,與作者有了契合度,自感高山流水知音相知,這書便沒有白讀。
那么,我們要以什么樣的姿勢來讀呢?
隨著年齡增長,我便發現了這樣的規律。你舒服地倚在床頭,安靜地讀下去,誰知不一會兒,便開始哈欠連天,眼皮開始打架,等書從手中滑落到床上,你才知道自己已經睡著了,索性倒頭睡去。更有意思的是,你明明是睡著了,書還在你手里捧著呢。就像我奶奶當年一樣,她老人家睡覺是頗有一番功夫的,夏天天熱,她老人家的蒲扇一刻也不離手,睡著覺還是搖晃得那么有規律。
坐在椅子上當然要好的多,因為坐著沒有那么舒服,人不容易犯困,而且可以邊看邊寫,思維也比較活躍。但久而久之,腰和脖子便變得僵硬了,起身一晃,便吱吱作響。
可見,舒服是會害人的,懶癌由此而來。
好在,閱讀也是會上癮的。這種癮一旦上來,腰和脖子的僵硬便不是問題了。
因為,我能從字里行間中,能看到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