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相對的。
所以,“長期”對于不同的人,也是相對的。
有一次,一位中年男子請求愛因斯坦解釋他那聞名于世的相對論。愛因斯坦很誠懇地用數學為這個人解釋,但這人不懂數學,于是愛因斯坦只好換一種方式,來說明相對論,但這人仍然不懂。最后,愛因斯坦問那人是不是有丈母娘,那人回答說:“有。”于是,這位天才科學家便很高興的說:“那就成了。假使你剛度過兩個星期的蜜月,到第三個星期你的丈母娘來了,在你那兒住了兩個星期。這前后兩個星期的時間雖然一樣,而你的感覺卻大不相同,這便是相對論。”
以上的這個小故事,姑且不論是否真實,但是卻是給予我們一個啟示:每個人對于時間的概念,是會被許多“主動”及“被動”的因素影響,而產生不同的認知。
而在我們投資活動中,對于“時間”這個重要變量,應該如何來思考呢?在之前的文章中,笑來老師與我們討論了,在時間的維度上,利用“長期”如何能降低未來不確定性的風險。
在投資中“長期”是因人而異。比如,對于收益率35%,與收益率10%,同樣地達到了本金加收益6倍的目標,這個"長期"的時間是完全不同。這樣的差異,我們很容易運用類似Excel的工具,透過表格,直觀的體現出來了, 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突破思維局限。
然而,如果把上周的“定投”策略加入投資中,則會發生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我們每期增加一個單位的投資,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能力上的不足.....。這就是為什么明智的投資者比起相信“自己的智商與能力”來說更相信“策略的力量”的核心原因。但是,每期需要增加的一個單位的投資,就必須要在投資之外,有額外的賺錢能力。
如此一來,總結想要達成財富自由里程碑時,這個“長期”的時間就與這三個因素有關:
一、投資的“智慧”
1.深入思考的能力;
2.正確的選擇(投資標的);
3.長期;
4.復利;
5.資金判無期徒刑;
.......
二、投資的“策略”
1.合理的投資比率(凱利判據)(押上全部);
2.正確的投資策略(定投策略);
.......
三、投資之外的賺錢“能力”
1.多維度的能力;
2.讓自己更從容;
3.更有能力應對變化;
4.加速資產的累積;
.......
當我們能深入思考,培養打磨以上三個因素時,就可以縮短“長期”,達成里程碑。
但是,在行動之前,這世上只有很少的人愿意通過自己的“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選擇或者行動的質量。所以,如果我們有以上的思考基礎,就可以來思考如何設定我們自己“長期”的投資目標。以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為例,其以15%的年化報酬率為目標,72/15=5(接近5),所以大約需要5年可以翻倍,需要10年可以再翻倍。而這個設定是以15%年化報酬率(這是巴菲特認為可以達到的報酬率,也可以說是他的既定能力)。
重點是他會透過學習來提升自己能力,來縮短達到這個目標的時間。
而在我們越年輕的時候,對于時間的感知,是不同的,都覺得要等這么長期的時間,都像等不到似的。所以,年輕時就更加容易要求“即時反饋”,不在乎長期積累。不管在投資上,或是知識上都是如此。但是,到了一定年紀之后,比如40歲時,回首過去,從步出校園,至少又過了二輩子(7年就是一輩子),自己又積累了什么?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在巴菲特看來,投資10年是正常而且是理所當然。但是,對于許多在股市內拼殺的股民來說,可能放10天都受不了,而最終的結果,卻又顯而易見。正確認識我們對于“時間”的感知,深入思考“耐心”這個不管在投資上、工作上、生活上對我們來說都無比重要的概念。從現在開始逐漸培養我們站在資本背后的“智慧”,正確的選擇與行動,才是邁向財富自由里程碑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