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孤獨過的人都知道:高質量的獨處,是身在苦難,仍能感受詩意、感受遠方,感受一個人的靜謐時光。叔本華曾說過: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
只有懂得高質量獨處的人,才能選擇真實的人生,和靈魂的自由,這樣又談何孤獨。當談起孤獨的時候,人們總是把它同凄涼、悲哀、眼淚聯系在一起,把孤獨者認為是孤芳自賞、孤苦伶仃、孤立無援等等。所以,人們簡直就把它當成是“不幸”的代名詞。
其實,孤獨并不可怕。相反,它倒是一劑催人奮進的良藥,是一種值得享受的人生體驗。有多少的文人巨匠是在疏親慢友的孤苦中發憤寫就的,多半是形單影只,以深夜青燈為伴,幾年的落寞才凝結成著作的碩果,就說當代數學驕子陳景潤吧,若他勤于應酬、廣于交際,那么他永遠不會與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有緣。當然,放眼過去及細數現代,在孤獨中有所成就的數不勝數。
由此可見,孤獨是把握人生的自控器,一個人擁有了孤獨,就能從容地駕馭自我,塑造自我。而如今,有些人雖心懷大志,卻碌碌無為,究其原因,是缺乏堅強的意志和吃苦的韌性,難耐孤獨,尋求所謂的瀟灑快意,沉醉于夸夸其談,最終只能一事無成。
孤獨是一種自我品味、自我充實的感覺。我對臺灣一位著名作家說的那句話深有感觸:“越是在人群中,你越苦惱,獻籌交錯掩蓋不住內心的空虛,當你獨處時,也許是你最豐富的時刻。”當然,孤獨并非寂寞。享受孤獨并非與世隔絕,它也需要互相砒礪的知己。
人在孤獨時特別理性,能聽到自己思想深處發出的細微聲音,對事物的思索比任何時候都要真切,都要透徹。眾所周知一切偉大的創造和發明,不是來自燈紅酒綠,而是來自孤獨。人只有在孤獨的沉思中,才能遠離塵世的浮囂,心無旁騖地進入大自然和思想的王國。
孤獨者絕非空虛的人,而是心胸闊大的人,無論處于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享受到人生之樂。
只有對孤獨者,世界才是敞開的。在孤獨時,人有著超乎塵世之上的靈魂的純潔,得到內心的自由和安靜,擁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和世界。面對生活的意外,面對名與利的得失,冷靜的看一看,想一想,你一定會有更多的發現,發現自然和人生原來還有這么多的奧秘和美,你就能榮辱不驚,笑對人生。
忙碌了一天,當藍天閉上了青眸,被降臨的黑夜覆蓋,夜,在獨奏它的岑寂。這時,我可以放下所有工作上及生活上的一切鎖事,獨自享受孤獨的靜止,放一首舒緩的音樂,或酌一杯清茶,聽聽風聲……你是否感受到了這獨特美妙呢?
我欣賞孤獨,更喜歡這片心靈寧靜的靜土,泰戈爾也曾說過:“我像是夜間的道路,在寂靜里諦聽記憶的足音。”是的,只有這樣,才能發自內心的享受孤獨,聆聽孤獨。
我愛孤獨,就像我愛在淅瀝蒙雨中煢煢孑立,看雨中的人來車往。那些匆忙的腳步濺起一朵朵美麗的水花,先是輕飄飄的跳起來,然后又重重的墜落在水里。
我不是因為愛酷或想與眾不同,僅是因為喜歡,喜歡雨的洋洋灑灑,喜歡看那柔柔朦朦的雨點,它可以滋潤萬物,也能清洗人的心靈,我常常在下雨的時候祈禱,希望雨水可以為一切眾生洗刷盡一切因塵世卷來的所有憂愁……
我享受孤獨,當一個人的時候,你才可能靜下心來做自己喜歡的事。靜夜,當我抬頭仰望星空,蒼穹深遠更充滿神秘,又是那樣的廣闊無邊,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塵埃。
有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孤獨的仰望,讓我的思緒毫無障礙的暢游,多半的詩詞和散文就由此而誕生。我覺得原來文字是那樣的懂我,它與我充滿了默契,不喚自來了,帶著它所有的深情和熱愛來與我相擁。我就是那樣的和文字相互傾訴,并彼此感動著。
我感謝孤獨,是它讓我有了不一樣的天地和快樂。在現實中,也許只有自己才能懂自己。也許這就是人吧,其實人大多數都是孤獨的,有的人在孤獨中頹廢了,而有的人,在孤獨中不斷成長。只有在孤獨中才會有靈魂的遇見,將那內心最深處的寂寞,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讓其可觸,所以才會有那么多思想的共鳴,情感的相同。
人生就是這樣,一路孤獨著。然而,朋友有時又如酒一樣,各自醞釀著不同的人生。由此我想起來了一句話“人生若只如初見”,人生若只如初見是個很美好的愿望,它否定了時間的長短、歲月的摧殘,否定了一些人情世故的變故。讓人如初心,這很難做到,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變化,而且孤獨的綜合體,如若滄桑不改,人心不換,也無法組成這光怪陸離的人間,也不會有那么多色彩繽紛的世界。
人應該學會面對孤獨,因為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萬變。變化就是無常,是自然法則。我們來這個世界時沒有人陪伴,最后離開時也不能找人陪著一起走。人孤獨并不是一件壞事,習慣了就不會太執著。
我認為孤獨并不是一種苦境,而是一種享受,因為它如此動人,又如此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