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課堂變了

2 0 1 6年秋季,學校教師分工實行選聘制,班主任和課任老師雙向選擇。我的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變動,和禹主任、李珍、葉輝四人嘗試包班教學。按規定,生物教師的滿工作量是六個班,每周十二節課,如今我只負責一個七(23)班。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要放在這一個班級上,教學模式的改變和增加的中招考試讓生物課堂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學校的理念是非中招學科不可灌輸死的知識,而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素質,讓學生體會到快樂。所以,之前的那些屆學生,接觸的生物課多是按專題去進行的,由某節課的一個點引發,做專題討論,特別生活化。拿《人的由來》一章來說,《起源和發展》一課對于人的起源有多種觀點,學生也收集了一些,課堂上進行學生活動,一組組將證據擺出。學生根據已有事實形成自己的觀點,也可以模擬科學家工作思路。由“樹棲生活進化到直立行走”環節,會有角色扮演。“語言的出現帶來極大的便利”環節,會有游戲——看動作猜意思。

現在是活動全取消,直接劃重點——人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因為考試只可能考一個選擇題,題目大概就是這句黑體字。總共也就幾分鐘,之后進入下一節知識的學習。

之前遇到特別難的章節,如心臟血液循環,會化難為易,甚至解剖結構都不做任何識記要求,重點放在心臟的健康和實際病案分析上。有關人體的很多課,都是按生活課去進行的,引發學生關注生活現象,嘗試用生物學解讀其背后的原因。

現在可不能這樣了,光理解不夠,要說得清楚,寫得明白。背、背、背,就是適合這個年齡段學生學習的好辦法。每節課開始的幾分鐘都要檢查上節課的背誦情況,新課結束后再將每節課的重點總結出來,印成背誦單,每天背誦一點。各組有專人檢查過關,每人都有監督員,每個人的過關情況都展示在教室里,一目了然。對于作業中經常出現的錯別字,也拿出時間來特意聽寫糾正。

按照這個背和寫的方式,學期末同學們進步挺大的,很多內容能講清楚,很多的疑問也隨之而來。我的老思維也有所改變,原來背誦不是死的,入腦之后必會引發思考,而沒有背誦根基的拓展像過眼云煙。

這個改變有所失,也有所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