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策策
前兩天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個問題:運營和推廣人員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工作習慣。(想看的去知乎搜一下)
雖然這個問題是針對“運營和推廣人員”的,但是我想借這個問題,對自己的職場工作習慣進行思考和總結:工作這一段時間,我養成了哪些好習慣,或者說哪些習慣讓我不斷成長呢?
其實大家隨便在網上找一下,就能找到很多所謂的工作習慣的“干貨”,既然如此,那我就不贅述了(問題是贅述了也沒人看啊)。我打算從另一個維度----偏務虛的角度來說一下我對“好的工作習慣”的看法。
務虛角度,也就是少了一點所謂“干貨”,多了一些更主觀性的建議。換個說法,我把整個工作時間拉長,從更長遠的時間維度來看,有哪些是我認為職場工作中應該養成的好習慣。
當然,如果換個思維方式,誰又敢說這不是干貨呢?!(都是努力打字打出來的,憑啥說我的就不是干貨,哼~)
其實一說到工作,很多人自然而然的會想到“學習”,就像那句老話說的“學到老,活到老”嘛。
但我更想強調的是“持續學習”,重點在于“持續”。
尤其是在互聯網行業,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
記得看過邏輯思維的一期節目,節目里說如果我們不學習,半年后我們腦子里至少一半的認知,會出現偏差甚至完全錯誤。
而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也就決定著我們必須快速學習,不停頓的學習。
再換個方式來說明持續學習的重要性。
我們大家都有存錢的經歷,存錢就會有利息。如果我們把1萬塊錢錢存進銀行,年利率是10%,那我們存5年后,本息加起來會是多少錢呢?10年呢?30年呢?
簡單摁一下計算器就知道,5年后本息是1.6萬,10年后是2.6萬,30年后是17萬多。
這就是復利的強大效益。
而我們學習能力就是我們成長的利率,只要保持不斷學習的習慣,即使不高的利率也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收益。
我們每個職場人都會考慮工作規劃:日計劃、周計劃、月計劃、年度計劃。這些都是看的見的規劃,我今天講一些“看不見”的長遠規劃。
所謂看不見的長遠規劃,是指我們在做工作時并不能僅僅把眼光放在當下,還要放眼更長遠的將來,要讓眼前的工作為將來可能的結果服務。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我是一個銷售員,看的見的規劃可能是我的月度和年度計劃,我要把成交額做到多么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件事對我的銷售目標達成并沒沒有明顯效果,可能我就不會去考慮。
比如“將銷售流程標準化”這個事,并不會促進我銷售目標的達成,我可能并不會花精力去做。
而如果從另一角度來看,我們就應該去做“將銷售流程標準化”這個事,并且要做好。因為雖然他對達成銷售目標這個事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是流程標準化后會縮短整個流程的處理時間,而且用戶也會體驗到更好的購買體驗。
其實我們的很多工作,本身就有一種“結果后置”的感覺,并不是現在做了一個事情,馬上就能收到結果和反饋,可能需要等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知道你做的事情的意義。
所以說,我們要學會結果后置,學會在工作的時候將自己的視角放高、拉長一些。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把一件事看的更透徹,想的更明白。
提高情商這個事情,好像并不是一個習慣養成的事情。
但是我們不妨再換個角度來想,高情商是什么,我最認可的一種高情商的定義是:“時刻為他人著想,對自己負責的行為和思考習慣”,最終的落地點是習慣。
其實仔細分析高情商的定義,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兩個重點,一是為他人著想,二是對自己負責。
無論是什么工作,我們都離不開與人溝通,尤其是一些偏外向的工作,溝通的廣度和深度都很強。這就要求我們在溝通和協作的過程中,要“時刻為他人著想”,時刻站在對方角度上去思考、去溝通、去協作,這樣才能確保我們溝通有效。
而高情商的第二個特點,是對自己負責。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需要和某位其他部門的小伙伴合作,而這個小伙伴脾氣不好,特別難以溝通,那該怎么辦?是選擇放棄跟他溝通,大不了出了問題大家一起受處分?還是選擇繼續想辦法,換一個方式再和他聊聊,站在他的角度想想怎么能夠從促成這次合作。
我該選擇哪種方式?
當然是第二種!為什么?因為第二種才是“高情商”的人處理問題的方式。
如果選擇第一種,那就有違“對自己負責”的要點,賭氣自然一時爽,但對自己的成長、對工作的達成都沒有任何好處。
以上,就是這些原因,所以我建議大家養成“高情商”思考問題的習慣。
記得我之前供職的一家公司,有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才觀:平時看得見,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機來臨時豁得出去。
我認為這個人才觀里,是隱藏著大智慧的。
關鍵時刻和危機來臨時自不必多說,這種關頭當然需要公司的員工能夠站出來扛責任,豁得出去挑重擔。這也是無數公司選人、用人的標準。
但唯獨“平時看得見”這種觀念,在其他公司并不常見。
“平時看得見”指的是什么?就是一種“既要努力工作,又要懂得表現”的工作方法。該工作時塌心努力工作,該表現的時候就要拿出你的工作成果向領導匯報,而且要爭取資源,拿著老板給你的資源把事情做完、做好!
尤其在互聯網公司,現在還處于告訴發展期,行業知識和玩法更新迭代速度特別快,如果有了一個好的idea,就要盡快準備,快速出手,不要等被其他同行玩過后再追悔莫及的抱怨說:“我之前也有這個想法來著。”
更何況,現在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了,無論是產品也好個人也好,有自己表現的機會,一定要牢牢的抓在手中,這又可以從另一個側面督促和激勵我們成長。
再重復一遍那個人才觀:平時看得見,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機來臨時豁得出去。
在講獨立思考之前,我想問一下大家,我們獨立思考的意義是什么?
既然說到意義,那我們用最簡單的“5W1H”的方式來考慮這個問題。
What,什么是獨立思考?獨立思考就是對一件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不要讓別人的想法代替自己。簡單說就是不要人云亦云。
When,那我們什么時候需要獨立思考呢?因人而定,有這種能力的人是習慣性地隨時隨地獨立思考。還有一部分人會選擇對自己意義重大的事情獨立思考。
Where,什么地點?這個不好說,思考本身不受地域的限制。
Who,誰會習慣性?有興趣,有意向,有行動的人。
Why,為什么要獨立思考?這個說到了重點。
我們都說要獨立思考,但具體為什么獨立思考呢?其實“思考”這個問題本身有很多不同的維度和方式,我僅僅把我思考后的結果呈現給大家。
我認為獨立思考最重要的意義有兩個:①往大里說,獨立思考雖然無法提高我們人生的長度(時間),無法拓寬我們人生的寬度(見識),但可以延伸我們人生的深度;②往小里說,獨立思考可以讓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抓住事物最核心的要點。
How,如何學會獨立思考?方法很多,比如我這一部分的講述,本身就是一個練習的方法。
懂的人自然就懂了。
這篇答案的最后,落腳點放在“輸出”上面。
有那么一句經常被提及的話,而我是其實踐者:輸出是最好的輸入。
而輸出最好的方式,就是寫東西。無論是在知乎上回答問題,還是開一個專欄,甚至在微信上創建一個公眾號做個人品牌,都是一種很不錯的輸出方式。
我認為不斷輸出有兩個特別重要的好處,一是用這種方式將自己的經驗和思考反復的捶打,一直捶打到近乎無懈可擊的程度,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輸出一篇不錯的文章,才能不至于被看過你文章的讀者血噴;第二個好處就是可以建立并擴大個人影響力,而影響力這個東西,雖說務虛,但真正用到的時候,它絕對會給你帶來十倍甚至百倍的回報。
最后再回到職場工作本身,“職場”本身是一個很宏大的系統問題,并非我們做對一兩件事就可以取得職場的成功。
混職場就像是在攀爬一座天梯,放眼望去,根本看不到天梯的盡頭。我們能做的,只能是抬起我們的雙腿,努力地向上攀爬。
而我們必須在職場中要不斷思考、不斷學習、不斷積累,只有如此,我們方能夠在“爬天梯”中保持足夠快的速度、爬到足夠高的高度。
END
我是策策,
和你分享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