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又看見月牙兒了,帶著點寒氣的一鉤淺金。多少次了,我看見跟現在這個月牙兒一樣的月牙兒;多少次了。它帶著種種不同的感情,種種不同的景物,當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記憶中的碧云上斜掛著。它喚醒了我的記憶,像一陣晚風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這是故事中的“我”經歷了一番求生的凄苦與磨難,從一個無知孩童嬌弱女生,到社會渣滓下賤暗娼,再到感化院監獄之后,再次看到月牙兒時的感受。
月牙兒是“我”的好朋友,因為在無數個孤獨無助的夜里,每每都有月牙兒相伴。而今,當“我”再次看到它,它雖然喚醒了“我”的記憶,卻沒有人們慣常所認為的幡然醒悟,有的僅是無限的凄楚和悲涼。因為這一切的命運使然、身不由己。
《月牙兒》是老舍的中篇小說,描寫了一對母女先后淪為暗娼的經過,故事中雖然母女二人的迫不得已充斥全篇,但讀來最直接的感觸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當然,單從故事的創作背景來看,20世紀30年代的舊中國,帝國主義侵入,國民黨妥協投降,城市里表面上風平浪靜,實際上社會蕭條,工人失業,人們一貧如洗。尤其是城市底層人民過著痛苦的奴隸式生活,而賣淫現象正是底層人民求生無路和有產者道德敗落的畸形產物。
但是,這種“不幸”幾乎是整個社會底層人民的不幸,棄良為娼的卻是極少數;而這賣淫現象雖是當時特定歷史條件的畸形產物,在無論哪個社會它都存在著卻是事實。其實,很大程度上,這還是一個人思想認識的狹隘性局限性、個人能力的缺失所致。
首先說那位母親。